楊祖恩?
摘 要: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是新聞教育所面臨的革命。媒體融合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發生變化,需要新聞教育緊跟時代步伐進行改革,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強化實踐能力訓練、增強新聞專業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需求是教育的導向、實踐是能力的源泉。新聞教育必須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平臺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夯實應用型人才基礎,提高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力。
關鍵詞:新聞教育;實踐體系;媒體融合;科學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9-0007-03
近年來,傳播工具的日新月異、傳播渠道的更新和拓展,尤其是媒體融合使新聞傳媒產業遭遇亙古未見的變化。這場變化是新聞傳媒產業的一場革命,給傳統新聞傳媒產業帶來機遇和挑戰,給其從業者帶來諸多的無助和焦慮。“新聞院系教學方向和教學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素質。[1]”這場新聞傳媒行業的“核聚變”也深深地影響著高校的新聞教育與人才培養,新聞教育工作者們面對由此引發的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面對一些人對我國新聞教育的質疑,顯得彷徨慌張、望媒興嘆。顯然,新聞傳媒產業的這場革命也是新聞傳媒教育所面臨的一場革命,面對這場革命,新聞傳媒教育應該向何處去?應該怎么做?這些問題是今天的新聞傳媒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媒體融合倒逼教育改革
“堅持改進創新,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是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也是對新聞教育工作的希望[1]。有人說,媒體融合是傳統主流媒體“自我進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自我革命。確實,傳統的主流媒體的對手并非是新媒體,而恰恰是自身[2]。
高校新聞傳媒教育服務新聞傳媒業發展是定律,必然也身陷這場媒體革命之中。這場媒體革命對于新聞傳媒教育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以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頑強的意志投身于這場革命的洪流之中,才可能抓住機遇、化危為機,讓這場革命成為新聞教育的強大動力,推動我國的新聞教育快速發展、科學發展。
筆者認為,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教育應當銳意改革、做到堅守與創新并存。所謂堅守,就是要做到發展不能忘記根與魂。新聞教育的根,是新聞知識的傳授和新聞意識、新聞能力的培養。新聞教育的魂,是新聞觀的培養和樹立。所謂創新就是探索新時期新聞教育的新內容、新方法、新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經過近年來新聞教育工作者、新聞媒體專家的積極探索,新聞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形成了共識,即培養復合性、應用型的新聞傳媒人才。新聞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根據作者多年對新聞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就新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粗淺的探討,就教于同行。
二、新聞教育必須夯基礎強能力
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新聞教育必須牢記,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媒體如何發展,我們決不能僅僅是一個文憑的發放者,更應該是知識的傳播者、能力的培養者、觀念的引導者、思維的培育者,既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培養他們的新聞思維和新聞能力,還要成為他們成長的引路人。
知識與能力猶如鳥之兩翼,是人才必備的素質,也是新聞教育中應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重點。在新聞傳媒瞬息萬變、媒體融合縱深推進的今天,新聞教育應當把握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這個重點,抓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這個關鍵、解決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關系這個難題,才能培養出既能上手快又能走得遠的優秀新聞傳媒人才。
在中國教育在線網站上,新聞學專業被列入“2016年十大就業最差專業”,被認為是國內有名的非實用性專業。這個消息打破了新聞教育的平靜,卷起了洶涌波濤,引起了新聞教育人的驚慌。驚慌不能失措,只有找到問題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媒體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什么出現一方面媒體疾呼人才匱乏,另一方面新聞傳媒專業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呢?技術是霸道、內容是王道。在媒體高度融合,競爭日益慘烈的時代,媒體只有“把內容做到魚子醬般高級,才能贏得受眾。”只有具有優秀的新聞傳媒技能的人才有可能把內容做到魚子醬般高級。
筆者曾多次深入報社、廣播電視臺、網站等媒體進行調查,同時利用新聞傳媒專家進校舉辦講座、上課、參加畢業生“雙選會”等機會與各級各類媒體領導、專家探討新聞教育的問題。答案幾乎一致,那就是新聞專業畢業生理論基礎良好,但實際操作能力差、新聞意識不足、吃苦能力不強。由此可見,新聞傳媒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學的、足夠的能力訓練。因此,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新聞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構建科學的新聞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能力產生的唯一源泉。要提高新聞傳媒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必須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搭建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
(一)新聞教育實踐教學的科學性
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具有理論的符合性、行業的符合性、邏輯的符合性。所謂理論的符合性,就是實踐教學要與理論教學相符合。實踐教學要拓展為實踐教育,必須融入到人才培養系統的整體規劃之中,在課內與課外、專業內與專業外、校內與校外等方面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融合、促進[3]。所謂行業的符合性,就是實踐教學要與行業發展需求相符合。“媒體融合對專業人才知識和能力需求發生變化[4]。這就要求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實踐教學體系應發生相應的變化。所謂邏輯的符合性,就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應該具有邏輯性。大學實踐教學是一個以學科專業為平臺,以課程實踐教學為主體、專業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為兩翼構成的邏輯體系[5]。
(二)新聞教育實踐教學的三級體系
新聞傳媒專業大學生的實踐應該是從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復合的一個過程。在實踐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我們構建了課堂(含二課堂)、校內媒體、社會媒體三級實踐體系,搭建了相應的實踐平臺。endprint
1.課堂實踐教學體系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學生掌握新聞知識、培養新聞意識、鍛煉新聞能力的主渠道。
首先,要加強改革教學方法,由單一的理論灌輸變為理論傳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案說理,讓學生在案例的分析、討論中掌握相關知識;其次,要改革作業布置與評閱的辦法,由讓學生抄書抄報變為采編一個作品,通過學生討論、老師點評來檢測學生對理論掌握的情況,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三是改革考試辦法,由單一的卷面考試變為卷面考試與作品考核相結合;四是實行課程匯報和專業匯報制度。
課程匯報要求凡是實踐類課程在教學結束時進行匯報,具體做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完成一個相應的作品進行展演,學院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現場點評,其作品成績成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主要部分。專業匯報是學生完成專業所有課程學習,即將進行專業實習前以班為單位進行一次每個學生專業實踐作品展示的活動。五是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二課堂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聞教育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開展專業性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彰顯個性。
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根據學院的三個專業特性成立了“微電影俱樂部”“獵影協會”“主持人俱樂部”等6個學生社團,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社團,每個社團學期必須開展一次活動,實現了學生在娛樂中鍛煉專業能力。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課堂實踐教學是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最低級鍛煉形式,是讓學生把“丑”丟在教室里,把“光”閃在社會上的保證。課堂實踐教學是基礎性的,它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課堂實踐實現由單一向復合發展,由低級向高級邁進的科學訓練,形成“理論支撐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教學模式”[6]。
2.校內媒體實踐教學體系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擁有自己的媒體,教師、學生就是這些媒體的記者、編輯,學生從一年級開設就根據需要進入媒體工作,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同類別、不同階段的練習。一般來說,高校都有自己的宣傳陣地與平臺,應當把這些平臺變為新聞傳媒專業師生的專業教學實踐平臺。
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與學校黨委宣傳部簽訂共建新聞與傳媒學院協議。黨委宣傳部的新聞傳媒專業技術人才均被聘為學院的專業老師,新聞學院專業教師定期在相應媒體或者管理崗位掛職鍛煉,實現了學校內人才資源的融合。新聞傳媒學院新聞專業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分別進入學校黨委宣傳部的《綿陽師范學院報》編輯部擔任小記者,進入電視站、廣播站擔任記者和主持人,進入新媒體中心工作,首次在“師傅”的帶領和指導下進行新聞專業能力的鍛煉。學生從二、三年級開始進行多崗位能力鍛煉,為成為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3.社會媒體實踐教學體系
社會媒體實踐主要包括見習、頂崗實習、專業實習等環節,是新聞專業學生在師傅的帶領下產生新聞意識、培養新聞能力和形成新聞觀的重要環節。搞好社會媒體實踐教學,需要搭建數量足夠的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明確要求要加強校媒合作、協同育人,為新聞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綿陽師范學院與綿陽市委宣傳部簽約共建科技城新聞學院。傳媒學院與綿陽日報社、綿陽廣播電視臺等十余家地方媒體簽訂大學生實踐實習與就業基地協議,為應用型復合型新聞傳媒人才培養搭建能力鍛煉平臺。社會媒體實踐也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一年級我們組織學生到新聞單位、新媒體企業參觀考察,了解行業的生產、經營與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為專業學習增加感性認識。
同時,要求學生在一、二、三年級利用寒暑假到媒體見習,在“師傅”的指導下每個假期至少完成一個專業作品。三年級開始利用頂崗實習的機會,拜師學藝,形成“雙導師”教育機制,在崗位上檢驗新聞知識掌握的情況、培養學生“捉活魚”“下馬看花”的新聞習慣,鍛煉學生新聞的能力,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四年級進行專業生產實習,進入本科期間社會實踐高級鍛煉,即進行“一專”的訓練。
媒體融合時代需要全面手,更需要專家。高校新聞教育要堅持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多能”可以增強社會適應性,“一專”才能增強就業競爭力,也才能走的長遠。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四年級的生產實習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興趣,結合社會媒體的需要進行專門性的崗位訓練,為就業做好準備。
需求是教育的導向,實踐是能力的源泉。大學本科階段新聞、傳媒專業是應用型專業應該形成新聞教育的共識。新聞教育應該緊跟媒體融合的步伐,加強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育教學內容,提高針對性。同時,新聞教育又必須遵守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新聞傳媒人才的素質要求,形成科學的實踐教育體系,實施科學的訓練,形成“老師教、師傅帶、崗位練”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高學生新聞意識、新聞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38+427.
[2] 陳凌.融合發展,激發媒體生產力[N].人民日報,2017-08-18.
[3] 潘海涵,湯智.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設計[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 戴蔚.媒體融合視閾下高校傳媒實踐平臺建設新思路[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5] 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6] 白貴,劉念念.應用發揮型傳媒人才的內涵及培養體系建設[J].采寫編,2017(1).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