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陶然
讓戰爭勝利的,是關鍵戰斗的勝利而非輔助戰斗的勝利。項羽打贏了一百多次戰斗,但關鍵的垓下之戰劉邦勝了,所以天下是劉邦的;讓企業成功的,是一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而非一堆不溫不火的產品;讓產品成功的,是一個殺手級應用,而非一堆可有可無的應用。所以,多沒有用,解決好關鍵點才管用,要做減法,集中力量在關鍵點上,要做好做透關鍵點。
初創公司一定要做減法,專注在一個產品上;做產品一定要做減法,專注在一個核心功能上。如果說成功有捷徑,這就是成功的捷徑。
當然,做減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這是反人性的。
做減法就是要舍得,要放棄很多你認為很重要的東西,甚至是放棄你熟悉的、擅長的東西。不論是放棄哪一種,都很難,因為人的本性是貪大求全和追求穩妥安全,人性就是不舍。
人性天然希望穩妥,不冒風險,當我們對產品不自信時,我們天然喜歡多做幾個來增加保險系數。有人認為,很多事情是可以捎帶著做的,反正是順手而為,多做幾個有何不可?也有人認為,很多事情天然就是一魚兩吃,一個技術產生可以應用于多個方向,放棄哪個都很可惜,不如齊頭并進。最典型的就是2C和2B,原則上很多技術都可以直接服務于C或者幫助B來服務C,所以似乎是不假思索的設立一個2C部門或者一個2B部門一起做。
這些觀點都是我堅決反對的。在我看來,既然您認為是順手的事兒,就說明,你并不認為此事重要。既然不重要,為何一定要做?為何不能舍棄呢?
實際上,寶貴的資源就是在這種有何不可之中大量浪費的。經濟學的基礎原理是資源是稀缺的,對于初創公司而言,資源更是極其稀缺。初創公司缺人、缺錢、缺時間,這時候再兵分幾路,每條路上的資源更加不足,到頭來哪件事都做不成,豈不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雷軍當年投資UCWEB的時候和我說,他投資的前提是公司同意砍掉那個惟一賺錢的產品。
投資之前,UCWEB公司有兩個產品:一個是2B的,一個是2C的,2B的賺錢,2C的賠錢。創始人希望二者齊頭并進,還可以用賺錢的養活不賺錢的。但是雷軍認為,2B的業務雖然賺錢但是沒有前景,而2C的業務雖然現在不賺錢但是未來前景廣闊,于是堅決建議把2B業務砍掉,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財力發展2C業務。這就是后來UCWEB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我在《創業36條軍規》中寫過這個案例。這是非常大的一種魄力,可以說沒有這次業務調整,沒有這次減法,就沒有UCWEB公司后來的成功。
我看過太多初創公司都在犯“不專注”這個錯誤,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同時運作幾個項目,這個也舍不得、那個也放不下,這個覺得可能有前途,那個也怕失去機會。這是創業的大忌,也是大多數創業公司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初創公司只有專注在一個產品上,才有更多、更大的機會。
我看過太多的產品,功能設計得復雜無比,恨不得把自己能做出來的都一股腦堆給用戶,言下之意:必有一個適合你,你自己看著辦吧。這是非常錯誤的思路,能夠讓產品成功的,一定是一個殺手級應用而不是一堆可有可無的應用,做不好這個殺手級應用,再多的功能也不可能讓一個產品流行起來。可惜這個道理,一半的人不知道,一半的人知道了,下不了決心去做。
1999年,我們開發商務通全中文掌上手寫電腦時,我提出一個觀點:我們只解決90%的用戶90%的需求,那些只有10%的用戶在10%的情況下才會用到的功能,堅決去掉。也許看起來我們可以順手把那些功能加上,但是我相信,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順手”一定會消耗我們大量的資源,并且讓產品的用戶體驗變壞。過于復雜,本身就是破壞用戶體驗,把用戶向外趕。
市場上,所有成功的產品,初始階段都是非常簡單的,抓住一個核心功能,做到極致用戶體驗,如果這個核心功能是用戶的“痛點”,產品就成功了。成功之后,再逐步添加其他輔助功能。這種添加,也有克制,因為產品越復雜也就意味著越難用,超過臨界點就會發生質變,由一款用戶喜歡的產品變成一款用戶不喜歡的產品。
我一直相信,人生中的哲理,萬事萬物是相通的,有兩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個是只有解決關鍵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一個是專注才能成功。人生如此,創業如此,做產品亦如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