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煤炭、鋼鐵、水泥、汽車、電視、電腦、空調、冰箱、化肥、銅、鋁、化纖等商品和工業品的主要生產基地。然而,這些生產基地的工業廢水處理問題也使我國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在造紙廢水、紡織廢水、油田廢水、抗生素廢水、焦化廢水、制革廢水等難降解廢水的處理領域,技術難題層出不窮。
8月31日,由中國科協企業工作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協聯合主辦,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簡稱中關村天合)承辦的2017年第五期產業前沿技術大講堂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本期大講堂由北京環首都經濟圈節能低碳環保產業聯盟和北京市朝陽區國際綠色經濟協會聯合承辦,聚焦水體污染監控、治理技術及其產業應用。
本期大講堂由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擔任主持。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楊敏教授受邀擔任本期大講堂主講嘉賓。楊敏圍繞“基于污染物特征的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主題,從工業廢水處理面臨的挑戰、尋找工業廢水處理難題的鑰匙、什么是影響水處理效能的關鍵、抗生素生產廢水處理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進行了講解,并現場分享了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和抗生素生產廢水抗藥性控制方面的兩個典型案例。
楊敏教授認為,尋找解決工業廢水處理難題的鑰匙,關鍵是對不同種類的工業廢水進行特征識別和水質分析,根據廢水的不同水質特征制定個性化的處理方案。“比如:針對含生物抑制性物質的廢水,就要想辦法消除其生物抑制性;針對含生物難降解物質的廢水,就要想辦法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針對含溶解性高分子的廢水,就要想辦法降低廢水的溶解度。”他舉例道。
談及焦化廢水深度處理時,對于什么是影響水處理效能的關鍵,楊敏指出,焦化廢水含有酚類、煤焦油、多環芳烴、雜環類、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的存在被認為是焦化廢水處理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此外,對于抗生素生產廢水抗藥性控制,楊敏認為,廢水中存在抗生素時,如果以細菌為主體進行生物處理有可能導致抗藥基因的大量產生,因此如何構建協同控制常規污染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新型廢水處理系統是目前抗生素生產廢水處理面臨的一大挑戰。
主題講座結束后,大講堂主持人、主講嘉賓與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李其軍、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葛敬、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人事教育處處長張利田等討論嘉賓共同針對工業廢水處理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回答了聽眾的問題。
截至目前,產業前沿技術大講堂已累計舉辦了17期。作為承辦方,中關村天合正計劃打造其升級版,一方面把大講堂帶出北京舉辦,另一方面將進一步完善大講堂的活動形式,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責編/彭硯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