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亙+劉彬
【摘要】 目的 探討選擇性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AE)用于外傷性脾破裂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方法 40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對照組行脾修補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PSAE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臥床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 低于對照組的4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SAE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法經過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效果, 值得在臨床中給予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 外傷性脾破裂;選擇性部分脾動脈栓塞術;脾修補術;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34
從臨床來看, 外傷性脾破裂是腹部創傷中相對比較常見的臟器損傷, 多是由于暴力打擊或交通意外導致。現階段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脾修補術和PSAE兩種, 從過往臨床實踐來看, 前者手術時間過長, 術后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可能性較高。為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 本次將以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對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比較, 現對研究過程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采用數字隨機法將4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5例, 平均年齡(45.3±5.7)歲, 平均受傷至入院時間(2.5±1.0)h;對照組中男14例、女6例, 平均年齡(46.0±6.1)歲, 平均受傷至入院時間(2.7±1.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符合分組研究的基本要求。
1. 2 方法 對照組行脾修補術, 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常規開腹, 然后將患者的脾臟予以充分暴露并游離, 進而充分確定損傷的程度和位置。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失血量過大, 則在靠近脾門5 cm處結扎脾動脈[1], 在操作過程時要盡可能避免對周圍組織分離, 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側支循環, 造成脾缺血壞死[2]。然后清除血塊和破裂的脾組織并使用可吸收線行進行縫合, 在最終確認無出血后, 常規留置引流管并將切口縫合。觀察組患者采用PSAE治療, 方法為:選取2%利多卡因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 借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Cobra 5F導管于右股動脈實施穿刺處理, 造影劑充分顯示肝脾破損出血處。其次, 借助導管將24萬U慶大霉素、造影劑和明膠海綿微粒注入肝脾動脈, 充分觀察脾臟影像, 若結果提示未出現云霧或棉絮狀影像, 則提示栓塞成功, 在完全止血過后將導管拔除, 加壓包扎24 h并常規放置引流管[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手術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臥床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臥床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
察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出現腸梗阻1例、發熱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出現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腸梗阻2例、發熱2例、脾膿腫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0, P<0.05)。
3 討論
從過往臨床實踐來看, 肝脾破裂占所有腹腔內臟損傷的40%左右[4-6], 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患者的免疫功能, 因而在治療中應主張保留脾臟。傳統的脾修補術, 雖然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 但手術本身會造成較大的組織創傷, 進而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可能性比較大。研究所使用PSAE原用于脾功能亢進的改善,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 發現該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組織靶血管供血, 降低脾臟內壓, 減少脾臟血流量;相對于脾修補術來說, 手術時間少、創傷小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比較低[7-10]。研究結果的數據比較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也從側面提示了PSAE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PSAE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法經過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效果, 值得在臨床中給予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余華, 王翔翔, 劉明忠, 等. 射頻消融保脾治療外傷性脾破裂23例應用體會.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3, 16(7):569-571.
[2] 裴正芬, 金平, 張軍憲, 等. 以脾動脈栓塞為主非手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42例體會. 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1):142-143.
[3] 詹慧春, 徐早華, 曾衛華, 等. 保脾手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36例.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2(34):3394-3396.
[4] 劉勝, 高文彪. 外傷性脾破裂治療方案選擇的相關因素的研究.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 17(4):325-327.
[5] 何松獅, 李鵬, 吳洪偉, 等. 外傷性脾破裂78例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4(5):64-65.
[6] 葛振偉, 王保才, 孫俊杰, 等. 大Box肺靜脈隔離技術在外科房顫射頻消融治療中的應用.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6, 33(8):1956-1959.
[7] 韓勁松, 王輝山, 汪曾煒, 等. Cox迷宮Ⅲ型手術治療風濕性二尖瓣病變伴發心房顫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華醫學雜志, 2016, 96(13):1011-1015.
[8] 姜兆磊, 馬南, 梅舉, 等. 微創右胸切口二尖瓣手術同期雙極鉗Cox迷宮Ⅳ手術及中期結果.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31(12):739-742.
[9] 黃大鋇, 李曉群, 張勇. 脾動脈栓塞在急診外傷性脾破裂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創傷外科雜志, 2011, 13(6):504-506.
[10] 陶洪, 馬繼民, 石哲, 等. 部分脾動脈栓塞在外傷性脾破裂的臨床應用. 中華全科醫學, 2011, 9(9):1380-1381.
[收稿日期:2017-0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