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績+張學波
【摘要】 目的 分析開顱夾閉術與血管栓塞術應用于腦動脈瘤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腦動脈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甲組和乙組, 每組20例。甲組行開顱夾閉術, 乙組行血管栓塞術。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乙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甲組60.00%, 并發癥總發生率5.00%明顯低于甲組3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開顱夾閉術相比較, 血管栓塞術能有效的提高腦動脈瘤患者的治療效果, 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都更為可靠。
【關鍵詞】 開顱夾閉術;血管栓塞術;腦動脈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52
腦動脈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發病率約為6.8%~10.5%, 而死亡率則高達35%左右[1]。手術是目前治療該病最為有效的方式, 術式則以開顱夾閉術與血管栓塞術最為常用, 為探討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特行此次分析, 有關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
腦動脈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甲組和乙組, 每組20例。
甲組中男11例, 女9例;年齡52~76歲, 平均年齡(62.38±
9.33)歲;病灶部位:前交通動脈6例, 后交通動脈9例, 中動脈3例, 基底動脈2例;動脈瘤直徑0.5~2.8 cm, 平均動脈瘤直徑(1.87±0.64)cm;Hunt-Hess分級:Ⅱ級9例, Ⅲ級7例, Ⅳ級4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2例, 糖尿病3例,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3例。乙組男12例, 女8例;年齡50~78歲,
平均年齡(63.15.±9.29)歲;病灶部位:前交通動脈7例, 后交通動脈10例, 中動脈2例, 基底動脈1例;動脈瘤直徑0.6~2.5 cm, 平均動脈瘤直徑(1.81±0.69)cm;Hunt-Hess分級:Ⅱ級11例, Ⅲ級6例, Ⅳ級3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3例, 糖尿病3例,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例。所有患者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關于腦動脈瘤的診斷標準[2]而納入本次分析, 均完善螺旋CT血管造影(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頭顱CT檢查, 均以頭部劇烈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組行開顱夾閉術:患者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全麻), 根據術前檢查確定腫瘤的位置, 以額部、顳部開顱側為入路作弧形切口, 逐層切開頭皮、皮下組織、骨膜, 翻轉皮瓣后, 顱骨鉆孔, 銑刀銑下骨窗, 剪開硬膜后沿腦裂進行分離, 直至病灶所在部位, 后采用血管夾阻斷載瘤動脈, 對動脈瘤及周圍粘連進行分離, 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 并進行移除, 確認夾閉良好后, 在硬膜下放置引流管, 逐層縫合直至頭皮, 術后48 h拔出引流管。乙組行血管栓塞術:患者麻醉方式為全麻, 利用seldenger技術于右側腹股溝股動脈進行穿刺, 常規置入6F動脈鞘, 并插入導引管, 導引管頭端置于頸內動脈, 微導絲引導微導管插入, 在DSA路徑圖的指導下將微導管頭端置入動脈瘤內的合適位置, 選擇大小適宜的彈簧圈進行栓塞操作, 再次行CTA檢查, 確認栓塞安全、載瘤動脈通暢及無造影劑殘留后拔出導引管, 穿刺點按常規行加壓包扎, 術后每12小時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 共2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參照文獻[3]擬定, 于術后3個月進行評價, 臨床治愈:病灶及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 生活可自理, 無神經功能缺損;有效:病灶消失, 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較治療前改善程度>50%;無效:病灶存在或消失, 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較治療前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乙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甲組60.00%, 并發癥總發生率5.00%明顯低于甲組3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動脈瘤是由于腦動脈血管受損或發育不良所致的血管壁囊狀瘤體和膨脹, 常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 給患者生命安全及其家庭都帶去嚴重的影響[4]。目前, 臨床對腦動脈瘤的治療多以防止動脈瘤破裂、改善腦血管痙攣、降低殘疾率和死亡率為目的[5]。開顱夾閉術是治療腦動脈瘤的常規術式, 優點在于治療較為徹底, 可有效的清除蛛網膜下腔的積血, 而降低腦血管痙攣的風險, 但術中容易損傷腦組織和周圍的血管而造成對患者的二次傷害[6], 故多主張在術前完善CTA、DSA等檢查, 以對病灶及周圍情況進行預判, 在手術過程中應從近端動脈瘤開始處理, 夾閉時保持動作的輕柔, 反復確定釋放角度, 以防止夾閉不全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從而減輕對患者的損傷和提高預后。血管栓塞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治療該病的微創術式, 具有創傷小、痛苦輕、操作簡單等優點, 術中借助DSA的支持, 將特殊的微導管系統經股動脈緩慢插入, 并置入彈簧圈, 通過其釋放的空間伸展性, 在動脈瘤內形成一個籃筐, 而閉塞動脈瘤并保留載瘤動脈, 同時術中置入的導管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順性, 可更好的適應血管的形態, 不會導致側支血管的閉塞, 且不會對病灶周圍組織形成損傷, 動脈瘤的致密栓塞率也有明顯的提高, 但該術式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 需要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 注重手術過程中的小細節, 以提高手術效果[7-10]。作者分別采用開顱夾閉術和血管栓塞術對腦動脈瘤患者進行治療, 經比較顯示, 以采用血管栓塞術的乙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采用開顱夾閉術的甲組(60.00%), 并發癥總發生率(5.00%)明顯低于甲組(3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 與開顱夾閉術相比較, 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及安全性都明顯更高, 是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余孔謀, 李成林, 葉原森.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腦動脈瘤臨床療效觀察.吉林醫學, 2015, 36(10):1952-1953.
[2] 焦松, 姚聲濤, 李剛, 等.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預后.中國醫藥科學, 2016, 6(4):127-129.
[3] 仇振巍.顯微手術夾閉方法應用于腦動脈瘤的治療效果分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5, 21(21):3161-3163.
[4] 高巖升.腦動脈瘤破裂后腦出血的中西醫結合療效觀察.時珍國醫國藥, 2013, 24(10):2525-2526.
[5] 朱迪, 杜任飛, 梁旭光.顯微手術夾閉及血管栓塞術在腦動脈瘤患者中的治療療效分析.中外醫療, 2015(9):99-100.
[6] 蘇優勒, 竇長武, 張占普, 等.開顱手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比較.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6):42-43.
[7] 沈春升.旋轉DSA指導下介入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分析.河北醫藥, 2013, 35(23):3582-3583.
[8] 徐江林, 張憲哲, 李永豪, 等.不同方式治療老年破裂腦動脈瘤臨床對比研究.河北醫藥, 2016, 38(23):3606-3608.
[9] 呼鐵民, 田甜, 王昆鵬, 等. 開顱夾閉術與血管內介入動脈瘤栓塞術治療中青年高危顱內動脈瘤破裂效果的比較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7):81-84.
[10] 肖平雄. 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分析. 吉林醫學, 2015, 36(7):1335-1336.
[收稿日期:2017-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