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與低產是相對而言,隨著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產量節節攀升,在同一地區人們對高產、低產的認識也隨之變化。
根據當前的小麥生產水平,本文試圖探討畝產500~750公斤的小麥精播高產技術。
一、播量與產量
小麥高產三因素,即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通俗的說法是:穗多、穗大、粒飽、產量高。小麥是分蘗作物,分蘗可以成穗。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多分蘗、多成穗、成大穗。如果播量過大,分蘗瘦弱,也會少成穗、成小穗甚至全部為無效分蘗、不成穗。試驗證明,在畝產500~750公斤范圍內,每畝播量10萬(有效粒,下同)的產量比20萬的還高。二者群體結構形成過程有顯著差別,而成穗總量基本相同。播量10萬的單株成穗不少于3個,而播量20萬的單株成穗不到2個。可見小麥分蘗對群體結構有明顯的調控作用。此外,每畝播量10萬的莖稈比較粗壯,單穗粒重明顯較高,籽粒較多,千粒重也稍高。
當前,小麥在生產上存在大播量問題,每畝下種量15公斤左右,撒播麥田下種量就更高。這樣從小麥苗期開始,就在大群體中生長發育,過早封行。在蔭蔽弱光下,基部莖節細弱。在抽穗前后,群體過大,中下部葉片提前發黃,過早失去光合功能,還容易誘發白粉病、紋枯病。總之,大播量、大群體、弱個體的最后結果是莖稈細弱、拔高易倒伏,穗小產量低。
二、精播量與精播
在小麥生產上,從粗耕粗種、大播量到精播量細種細管,是大面積跨越畝產500公斤并向更高產更穩產發展的重大變革。
小麥種子,尤其是自留種子,應該保持純度,及時翻曬,防止蟲蝕、霉變,保持種用質量。播種前進行精選,查千粒重、做發芽試驗。按每畝基本苗要求或有效粒數,計算每畝下種量。例如種子的發芽率為85%,千粒重為50克(即每0.5公斤1萬粒),則需下種5.8公斤。如果每畝要求20萬基本苗,則需下種11.7公斤,從精播量角度看,后者顯然是下種量過大。但由于小麥種子的來源及儲存條件不同,它的粒重和發芽率各不相同。
播種機播前應該認真校正和調試,播種速度不能過快,使之符合下種精準的要求。
整地是小麥精播的基礎,應該實行深翻、旋耕、釘耙配套作業,進一步提高小麥播前的整地質量。
三、肥水管理
“收多收少在于肥”。毋庸置疑,要高產就要加大施肥量。但是,小麥高產是各項增產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施牛糞尿為主的農家肥轉變為秸稈麥田培肥土壤,是施肥的重大變化。秸稈麥田培肥必須秸稈粉碎與深翻耕作相配套。施復合肥做底肥,應先撒肥后旋耕。施肥要均勻,防止小麥點片倒伏。
河南南陽大部分土壤呈中性,質地黏重,保肥力強。在小麥生育期內,又是少雨季節,不會產生地面徑流,不用擔心肥料流失。因之,小麥可以用復合肥做底肥,一次施入。對壤土、沙壤土,應底肥、追肥相結合。
對于畝產500公斤以上的麥田,施肥量怎樣確定,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測土配方施肥,辦法雖好,但在耕地分散的個體經營條件下,推而不廣。目前,仍處于經驗施肥階段。我們應該根據各自的施肥經驗,參照小麥營養吸收規律,逐步形成適合不同條件的小麥高產施肥方法。
南陽土壤缺乏硼、鋅兩種微量元素。實踐已經證明,在小麥播種前,把這兩種微肥與復合肥充分混合做底肥,或者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葉面單獨噴施。這兩種辦法增產效果都非常顯著。目前,還沒有引起重視。
冬澆、春澆,穩中求高。南陽小麥的播前整地時段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旱澇的概率很低,不過有的年份雨量偏少,底墑不足。冬季一般雨雪稀少,麥苗在缺墑中越冬。2月到3月中旬是小麥返青到拔節時段,往往雨水偏少,春雨來遲,在干旱中拔節,無效分蘗增多,很難形成高產群體。為彌補自然降雨的不足,小麥的冬灌和春灌就成為求高產保穩收的關鍵措施。
目前,多用抽水機配上可移動的軟管進行農田灌溉。與以往的土渠配套大水漫灌相比,節約耕地、杜絕滲漏、灌水方便。今后,必須建設高標準農田,用好地上水、開發地下水。
四、選用高產品種
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土質、耕作習慣各異以及產量水平的差別,適應的小麥品種差別很大。即使在同一地區,由于產量不斷提高,品種不斷推陳出新。
目前,適于小麥畝產500~750公斤的新品種不斷涌現,使小麥超越千斤成為可能。這些新品種的共同特征是:株高一般75~80厘米。形態特征是:莖稈粗壯、抗倒伏、豎葉型,有利于通風透光,旗葉寬厚深濃,不干尖,光合功能期長,有利于灌漿攻籽;小穗較密,灌漿速度快。
選用畝產500公斤以上的品種還應考慮:經示范種植,適合本地氣候條件;對條繡、白粉、赤霉抗性好;營養與加工品質較好,屬于中筋、強筋品種;屬于弱冬性或是半冬性,適播期比較長。
大面積田間調查發現,目前品種退化比較突出,不少麥田出現退化植株(莖稈細高,穗小葉小),這是品種應用時間過長、種質退化的標志,應該提醒用戶立即更換。
小麥田間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麥田雜草如燕麥草及多種闊葉性雜草,應及時噴藥防治。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交互發生,農民往往不太重視,特別是赤霉病,是小麥毀滅性病害,必須防重于治。其大發病的氣候條件是陰濕多雨,大面積麥穗干枯,防治措施:在小麥抽穗和揚花期噴打多菌靈2~3次,提前預防。同時與吡蟲啉、粉銹寧(三唑酮)等混合噴打,可以病蟲兼治。
小麥精播高產,確保糧食安全。目前,可讓一批條件較好的種糧大戶和可靠的農業科技人員長期蹲點,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探索小麥精播高產的技術措施,逐步形成一套適合當地的技術操作規程。典型引條路,啟發一大片,創造條件,逐步發展。
(河南省南陽市農科院 黃功武 袁澤旺 薛月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