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敬波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138例進行小兒上肢手術的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9例。研究組使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對照組則采用常規方法對患兒進行麻醉, 比較兩組患兒手術前(T1)、手術切皮時(T2)、手術開始后30 min(T3)的平均動脈壓(MAP)與心率(HR), 并記錄兩組氯胺酮的使用劑量、麻醉效果及蘇醒質量。結果 對照組T1時MAP(66.54±10.21)mm Hg(1 mm Hg=0.133 kPa)、HR(111.21±12.3)次/min,
T2時MAP(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時MAP(74.83±8.35)mm Hg、HR(123.76±
12.96)次/min;研究組T1時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時MAP(66.17±
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時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兩組T1時MAP、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明顯升高(P<0.05);同時, 對照組T2、T3時MAP、HR均較同時期的研究組明顯升高(P<0.05)。研究組氯胺酮用量少于對照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出現時間晚于對照組, 且術中體動、蘇醒時躁動、術后嗜睡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進行小兒上肢手術的患兒進行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能夠使手術患兒的循環更加穩定, 并提高患兒手術后的蘇醒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神經刺激儀輔助;臂叢神經阻滯;小兒上肢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56
在為患兒進行上肢手術時, 醫生可通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完成, 但因患兒年齡小, 不能很好配合醫生進行穿刺操作, 限制了這項技術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作用[1, 2]。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 很多的技術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便是其中的一項[3, 4]。這項技術為臂叢神經阻滯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本文特選擇本院138例需要進行小兒上肢手術的患兒, 以比較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與常規麻醉方法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2月138例需要進行小兒上肢手術的患兒,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9例。研究組男35例, 女34例, 年齡3~10歲, 平均年齡(7.24±2.25)歲,
手術部位為手12例、前臂14例、上臂22例、肘關節21例。對照組男31例, 女38例, 年齡3~10歲, 平均年齡(7.15±
2.31)歲, 手術部位為手14例、前臂11例、上臂22例、肘關節22例。所有患兒均在本院確定進行小兒上肢手術, 均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以及重大器官疾病的可能, 患兒家長均同意患兒參與本次試驗。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組使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對照組則采用常規方法對患兒進行麻醉, 具體如下。對照組與研究組均在手術前30 min為患兒肌內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對照組的患兒在進入手術室前肌內注射氯胺酮4~6 mg/kg, 而研究組則在患兒開放靜脈后, 通過靜脈注射氯胺酮1~2 mg/kg。所有患兒均進行心電圖、無創血壓、脈搏氧飽和度檢測等常規檢測。研究組在患兒入睡后使用神經刺激儀引導臂叢神經阻滯, 使用的神經刺激儀選用的為德國貝朗公司的Stimuplex HNS11神經刺激器與Stimuplex A刺激針, 這兩種儀器經肌間溝入路行臂叢神經阻滯, 其初始電流為1.0 A, 頻率為1.0 Hz, 并緩慢進入患兒的骶尾部, 當上肢肌肉收縮時, 將電流調整至0.3 mA。
1. 3 觀察指標 本此實驗將對患兒T1、T2、T3時的MAP及HR進行觀察記錄, 并記錄兩組患兒使用氯胺酮的劑量, 同時比較兩組麻醉效果及蘇醒質量, 指標包括蘇醒時間、疼痛出現時間及術中體動、蘇醒時躁動、術后嗜睡例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MAP、HR比較 對照組T1時MAP
(66.54±10.21)mm Hg、HR(111.21±12.3)次/min, T2時MAP
(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時MAP
(74.83±8.35)mm Hg、HR(123.76±12.96)次/min;研究組T1時
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時MAP(66.17±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時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兩組T1時MAP、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明顯升高(P<0.05);同時, 對照組T2、T3時MAP、HR均較同時期的研究組明顯升高(P<0.05)。endprint
2. 2 兩組患兒氯胺酮用量 、麻醉效果及蘇醒質量比較 研究組氯胺酮用量少于對照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出現時間晚于對照組, 且術中體動、蘇醒時躁動、術后嗜睡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是一種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經常會因為患兒的歲數較小, 使得此項技術無法正常的實施[5, 6]。并且, 因解剖學標志不清晰, 也增加了小兒神經阻滯的難度[7-10]。
在此次實驗中, 經研究后所收集的數據發現, 對照組T1時MAP(66.54±10.21)mm Hg、HR(111.21±12.3)次/min, T2時
MAP(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 T3時MAP(74.83±8.35)mm Hg、HR(123.76±12.96)次/min;研究組T1時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
T2時MAP(66.17±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 T3時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兩組T1時MAP、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T2、T3時MAP、HR較本組T1時明顯升高(P<0.05);同時, 對照組T2、T3時MAP、HR均較同時期的研究組明顯升高(P<0.05)。研究組氯胺酮用量少于對照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出現時間晚于對照組, 且術中體動、蘇醒時躁動、術后嗜睡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 使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對小兒上肢手術患兒進行小兒麻醉, 其效果與常規麻醉相比更加優秀, 值得在臨床手術中進行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 麻志敏.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在小兒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觀察. 安徽醫藥, 2016, 3(4):578-580.
[2] 祁運敏, 王賢裕. 神經刺激儀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醫刊, 2016, 7(21):104-106.
[3] 劉桂林, 陸輝, 劉玲玲. 右旋美托咪啶復合丙泊酚用于小兒臂叢麻醉50例. 臨床醫學工程, 2014, 12(14):1552-1553.
[4] 周納武, 彭濤華, 林樺填, 等.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15, 2(27):211-213.
[5] 蔣俊丹, 陳曉影.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的應用. 福建醫藥雜志, 2015, 5(16):4-7.
[6] 嵇成貴, 王衛萍. 右美托咪定在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臂叢阻滯中的應用觀察. 吉林醫學, 2014, 14(7):3027-3029.
[7] 劉峰, 時文珠, 袁維秀. 超聲輔助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的應用. 北京醫學, 2014, 4(16):278-281.
[8] 范琳, 孟明華, 劉翠翠. 應用神經刺激儀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臨床研究.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5(27):28-30.
[9] 徐祝紅, 王良萍. 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超聲引導阻滯的解剖學特點及應用價值. 中國醫藥科學, 2016, 6(14):111-114.
[10] 趙麗艷, 常庚申, 康定坤. 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4, 30(5):479-481.
[收稿日期:2017-0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