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臣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生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方法 9387例接受血液生化檢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影響其檢驗結果的因素, 觀察各影響因素導致的檢驗結果的差異, 總結解決對策。結果 9387例中出現較大誤差45例(4.79‰), 臨床因素引起的34例(75.56%), 包括嚴重溶血15例(33.33%)、血液采集方法不合理(輸液與抽血同側)16例(35.56%)、血液樣本輸送時間過長3例(6.67%);由實驗室因素引起的11例(24.44%), 主要包括標本處理方法不當2例(4.44%), 水溶時間過長2例(4.44%), 未充分離心7例(15.56%)。初檢血鉀、乳酸脫氫酶以及肌酸激酶濃度均明顯高于復檢結果(P<0.05)。輸液同側抽血者血糖、血鉀以及血鈉濃度明顯高于輸液對側抽血者(P<0.05)。初檢未充分離心者血糖、血氮以及血尿素濃度明顯低于復檢充分離心者(P<0.05)。結論 血液標本從采集、輸送到檢驗, 其中任何環節均可影響檢驗結果, 其中以嚴重溶血、血液采集方法不合理、未充分離心等因素引發的檢驗差錯最常見, 故應提高檢驗人員專業素養, 完善相關設備, 采取針對性較強的解決對策, 積極控制檢驗質量, 有利于臨床應用的準確性。
【關鍵詞】 生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60
生化檢驗是臨床最常見的檢測手段之一, 不僅可反映受檢者當前病情情況, 而且能夠更加準確判斷病情, 調整治療方案, 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多年實踐證實, 從血液采集到檢驗結束, 中間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導致檢驗結果發生差錯。若檢驗結果受到影響, 則臨床價值下降, 很容易出現誤差, 致使檢驗結果不準確、報告分析不合理等現象發生[1, 2]。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抽血進行生化檢驗的患者9387例, 分析影響其檢驗結果的因素, 并對部分初檢及復檢結果進行對比, 獲得一定研究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接受治療、抽血進行生化檢驗患者的9387例;其中男5024例, 女4363例, 年齡18~79歲, 平均年齡(39.45±15.89)歲;涉及肝病科、普外科、婦科、老年學科等十幾個臨床科室。所有受檢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 自愿參與, 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 置于抗凝管內, 送檢實驗室。其中急診可使用肝素鋰抗凝管用于采集靜脈血。輸送血液樣本由專人負責, 詳細記錄輸送血液標本時間、數量、標簽等信息。血液樣本被送入實驗室后, 經羅氏全血干式生化分析儀, 型號Reflotron sprint, 進行檢驗;所有試劑均為生化分析儀配套試劑, 按照說明書操作。
1. 3 觀察指標 分析影響其檢驗結果的因素, 觀察各影響因素導致檢驗結果的差異。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影響血液樣本檢驗結果因素 9387例中出現較大誤差45例(4.79‰), 臨床因素引起的34例(75.56%), 包括嚴重溶血15例(33.33%)、血液采集方法不合理(輸液與抽血同側)
16例(35.56%)、血液樣本輸送時間過長3例(6.67%);由實驗室因素引起的11例(24.44%), 主要包括標本處理方法不當2例(4.44%), 水溶時間過長2例(4.44%), 未充分離心7例
(15.56%)。
2. 2 嚴重溶血造成的指標差異 發生較大誤差需復檢者中初檢發生嚴重溶血者15例(33.33%), 初檢血鉀、乳酸脫氫酶以及肌酸激酶濃度分別為(8.02±1.76)mmol/L、(791.25±
95.34)U/L、(257.0±520.22)U/L, 復檢濃度分別為(4.15±0.45)mmol/L、(143.5±39.86)U/L、(56.05±10.02)U/L, 初檢血鉀、乳酸脫氫酶以及肌酸激酶濃度均明顯高于復檢結果,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血液采集方法不合理造成的指標差異 發生較大誤差需復檢者中初檢輸液與抽血同側者16例(35.56%), 初檢血糖、血鉀以及血鈉濃度分別為(23.44±2.65)、(7.81±1.24)、(155.39±
6.05)mmol/L, 復查在輸液對側上肢抽血, 血糖、血鉀以及血鈉濃度分別為(6.58±3.46)、(4.55±0.39)、(135.44±6.49)mmol/L, 輸液同側抽血者血糖、血鉀以及血鈉濃度明顯高于輸液對側抽血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未充分離心造成的指標差異 發生較大誤差需復檢者中未充分離心者7例(15.56%), 初檢血糖、血氮以及血尿素濃度分別為(0.71±0.32)、(27.82±6.23)、(0.61±0.11)mmol/L,
復檢充分離心檢驗血糖、血氮以及血尿素濃度分別為(6.19±
1.10)、(107.32±2.88)、(6.29±0.42)mmol/L,初檢未充分離心者血糖、血氮以及血尿素濃度明顯低于復檢充分離心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液生化檢驗是臨床判斷當前病情、評估病情進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從血液樣本采集至實驗室檢驗過程中, 任意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導致檢驗結果發生差錯, 從而造成誤診, 或漏診等臨床不良事故出現。因此, 當發現與血液生化檢驗相關因素, 并給予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 有助于提高檢驗準確性, 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3, 4]。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endprint
2016年12月接受血液生化檢驗938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 結果發現血液標本采集方法不合理、嚴重溶血現象以及未充分離心是發生率最高的影響因素。血液標本未充分離心, 其中纖維蛋白多半未析出, 導致本研究中初檢血糖、血尿素以及血氮濃度明顯低于充分離心析出纖維蛋白復檢者(P<0.05)。
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5, 6]:
①患者年齡、性別以及飲食因素, 如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時期, 相當于成人而言, 其堿性磷酸酶 (ALP)更為活躍,
65歲以上老人促甲狀腺素水平高出40歲以下青年人群38%左右, 短時間內食譜可影響體內血糖, 若進食較多高蛋白食物, 則血液中尿素、尿素氮水平明顯升高。②藥物及運動因素, 如藥物進入人體內對血清的某些物理性質進行檢測, 而且某些藥物不良反應可導致肝腎功能受損, 因此需持續監測肝腎功能, 便于了解肝臟、腎臟功能水平、受損后緩解情況;由于某些檢驗指標受到靜脈滴注的影響, 比如長期靜脈滴住時, 可導致血液標本受到稀釋, 影響檢查結果。③患者血液樣本變化之一, 如標本采集后時間、保存條件導致血液樣本發生不良變化, 如溶血。④人為因素, 患者接受采血所感受到的恐懼等負面情緒時, 血紅蛋白及白細胞檢經檢驗提示其各項數值明顯升高。
作者建議, 在生化檢驗時, 應盡可能避免血液標本放置過長時間, 采集血標時, 囑咐患者半臥位或平臥, 慎用止血帶, 嚴禁在輸液同側上肢采集生化檢驗血液標本, 避免在輸液時及使用藥物后4 h內抽血, 若確有原因無法及時送檢者應盡快充分離心取血清, 置于恒溫箱內儲存[7-10]。而且, 在抽取血液時, 術者應同患者進行良好溝通交流、緩解抽血疼痛等不良表現。此外, 檢驗人員應積極提高自我專業素養, 掌握各項檢驗儀器使用方法及操作規程, 降低人為誤差風險, 有助于提高檢驗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趙洪菲.影響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因素分析和應對措施.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7):292-293.
[2] 楊靜, 余少培.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海南醫學, 2013, 24(12):1845-1846.
[3] 翁瓊林, 賴惠婷, 郭夏娜.臨床生化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青島醫藥衛生, 2016, 48(5):369-370.
[4] 孫宇,姜美鳳, 張金樹, 等.臨床常規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5, 15(6):1097-1100.
[5] 韓麗新.臨床生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6, 2(18):3662.
[6] 周文俊.臨床生化檢驗錢過程對檢驗質量的影響.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8(19):24-25.
[7] 高曉燕.生化檢驗結果異常的原因.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14, 31(5):82.
[8] 楊靜, 余少培.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海南醫學, 2013, 24(12):1845-1846.
[9] 黃毅. 臨床生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22):186.
[10] 汪麗. 臨床生化檢驗前過程對檢驗質量的影響分析. 當代醫學, 2015(32):153-154.
[收稿日期:2017-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