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帥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論肖邦音樂元素在揚琴作品《b小調幻想曲》中的應用與體現
索 帥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揚琴——世界性樂器之一,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從樂器外形到演奏技法,再到創作手法和表現手法都有了日益革新,中國揚琴藝術發展體現出了世界性與民族性并存,民間性與地域性互融,傳統性與現代性相承的特點,其在與中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不間斷的交流融合中,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中具有獨特表現力的一種樂器。尤其是近些年來,揚琴音樂新作品層出不窮,新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手法不斷應用,使得揚琴藝術邁向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作品《b小調幻想曲——獻給肖邦》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創作理念,創造性地將肖邦音樂元素與中國揚琴音樂特點相結合,從作品內容到形式、音符走向與整體結構、不同音樂文化思維的碰撞,體現了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展示出了新時期揚琴音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以及作品所帶來的獨特音樂審美意義。
肖邦音樂;創作手法;結構特征;音樂美學價值
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揚琴藝術猶如一朵朵爛漫的山花,千姿百態,爭奇斗艷。它作為一種世界性樂器,經過漫長的演變,歷經無數中國音樂改革者的研究與探索,對其音位排列、演奏工具進行改革。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中國濃郁特色的民族性樂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揚琴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無論是從樂器外形到演奏技法,再到創作手法都有了很大的革新,尤其是近些年來,新作品層出不窮,揚琴演奏技術難度和音樂表現深度都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使得揚琴從原來的伴奏性樂器轉變為兼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相結合的綜合性樂器。
在作品《b小調幻想曲》中準確、洗練、靈活、巧妙地運用了揚琴基本核心技術,通過常規技術元素充分表達出肖邦音樂主題風格、和聲旋律走向特點、音樂藝術內涵,要求演奏者自身具有對西洋音樂深刻的理解和整體結構的把握能力。
肖邦的音樂多以主調和聲為主,同時貫穿復調的技法。他的和聲具有古典音樂的嚴整性和統一性。他常常使用中古調式、交替調式和大膽的突然轉調來變換和聲,他喜歡用三度并置的調性對比,并將半音階和聲及其伴隨的不協和性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領域。他在傳統和聲的范圍內也探索運用了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他和聲的邏輯性是以聲部的流暢進行為依據的,其聲部進行靈活自由、幅度寬廣、低音濃厚、纖細單純。他的音樂織體大多為旋律加和聲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豐富多樣。 作品呈示部的展開是模仿肖邦音樂中和聲運用的技法,不僅僅是在呈示部,在樂曲各個部分都運用了大量的和聲功能,來展示肖邦音樂宏偉壯麗、氣勢磅礴的音樂風格特征。
揚琴作品《b小調幻想曲》創作的曲式結構是借鑒西方作曲技法,采用了奏鳴曲式結構,這種結構在以往揚琴作品中運用得比較少。作品前后結構邏輯呼應,主導動機、主題旋律貫穿整個樂曲的發展,矛盾沖突對比到位,節奏靈活多變,感情基調具有一定伸縮性。達到整體邏輯性的統一,具有肖邦音樂中的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因素。音樂豐富多彩、精致細膩、自由靈活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作品旋律中吸收了聲樂因素,使器樂作品聲樂化,旋律形式具有聲樂性與器樂性相互交融的特點,歌唱性是肖邦鋼琴音樂總的風格特征。同時,在歌唱性的基礎上又具有華彩性、裝飾性和變奏性的風格。作品中從陰柔委婉的抒情性樂段,到氣勢磅礴的戲劇性高潮,無一不在整體中貫穿著肖邦音樂的感情色彩,復雜而又多變,纖細而又冼練,深刻而又豐滿。將肖邦音樂特點融入至揚琴演奏當中,展現獨具創新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中西文化相碰撞、相融合,其音樂效果將揚琴演奏上升至更深領域。
揚琴作品《b調幻想曲》有別于其他傳統樂曲,該作品無論從演奏風格、作曲技法、音樂結構還是樂曲處理上都與以往作品有明顯不同。首先,作品在結構上打破了傳統作品中經常運用的三段體模式,采用了西方音樂常用的奏鳴曲式;其次,在主題、主導動機與和聲功能進行上體現出了肖邦音樂的特點。全曲既具有舒緩的慢板樂段,同時也有極具強烈戲劇性沖突對比的快板樂段,從陰柔委婉的舒緩樂句一直發展到強烈的戲劇性高潮,整首樂曲猶如肖邦獻給祖國的贊美詩,使聽者在音樂審美上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一首發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品。
《b調幻想曲》借鑒了肖邦音樂特點,創造性地采用了奏鳴曲式結構,該曲式結構一般用于大規模的樂曲創作中。
奏鳴曲式,是一種能深刻體現以調式鮮明對置的不同主題的呈示、展開與再現過程的結構完整的大型復雜曲式。它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奏鳴曲式結構規模宏大、調性復雜、和聲功能豐富。包括主部和副部主題的對比、轉調、動機發展、調性回歸等,這些都是奏鳴曲式的特點。
【呈示部】
b小調開始,4/4拍,速度以每分鐘50拍開始,音樂表現如挽歌般緩慢而憂郁,平靜且深沉。由簡單的和聲功能連接開始,調性布局:主→下屬→屬→主 緩慢地進行到第十一小節,和弦功能發生改變為 降五音的屬三四→主和弦。

從樂曲的第26小節到29小節,音樂情感轉為略帶悲傷地,最主要的主部主題出現。

第34小節情緒由“悲傷地”轉化為“悲憤地”,速度提升到每分鐘70拍,和弦襯音緊湊,給人以緊迫感,主題再次出現。

【展開部】
由A大調,3/4拍開始,速度為每分鐘120拍,八分符點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向前級進,代表肖邦音樂積極向上、樂觀的音樂態度。樂句間音符的連接運用了tr.突出地表現了肖邦音樂中的裝飾性。展開部主題,新的材料出現。緊接著98小節展開部主題變奏出現。

110小節運用了A大調 so do 降mi和弦作為中介和弦直接引向a小調主和弦(同主音轉調)。

在a小調旋律進行當中,左手創造性地運用了左竹法前32分音符連續進行,表現出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右手的和弦功能主要是從 t→d→SⅡ→t 的交替進行。整體音樂氣氛偏柔和安靜,以80的速度向前平穩進行,至119小節,主部主題變奏以左手旋律的方式出現。音樂情感較為暗淡,表現內心波浪性涌動,感情猶如湖面般平靜。預示著將會把音樂推向新的戲劇性高潮,為下面一段旋律進行作鋪墊。
126小節最后兩拍,運用 mi la 升do mi 直接轉向下一材料的A大調,代表一種幻想式調性色彩變化。

【再現部】
再現部的出現把整體情緒推向一個最高點,贊頌地,具有肖邦音樂的輝煌性,G大調實為e小調,樂句堅實、有力地進行。182和190小節,再現部同一主題不同的變奏出現。

228小節 mi so 降xi re 降五音的屬七再次出現,馬上轉向屬七和弦,整體和聲一直保持在屬七和弦的位置之上。

樂曲進行到236小節,調性回歸,轉向b小調,廣板“壯麗而又輝煌地”,奏鳴曲式結構最大的特點“調性回歸”,b小調的主部主題,也是全曲動力發展的源泉,最后一次出現,運用了 ff 的力度記號,把整體音樂推向全曲的戲劇性高潮。

全曲的最后一句以“ff”的力度表情記號,在強勁有力的2/4拍,強音演奏中輝煌結束。
以上通過對樂曲整體和聲小調與旋律進行的特點分析,充分體現出了肖邦音樂的調性和聲特點。作曲家創造性地運用揚琴演奏技法特點與肖邦音樂相結合,既體現出揚琴音樂特點又表現出肖邦詩一般夢幻色彩的音樂風格特征,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
將肖邦的音樂元素合理地運用在中國民族音樂中,既能表現出音樂的民族性又能展示出音樂的世界性。
肖邦音樂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緒明朗、抒情,充滿著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歡樂,寫作手法簡單,風格華麗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蘭民族獨立斗爭的影響,其風格逐漸轉到了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吶喊的悲壯、憂愁和憤怒,開始出現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因素,也開始出現英雄主義的音樂形象和愛國主義的個人情感,寫作手法逐漸變得豐富多彩、精致細膩、自由靈活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我們的民族音樂是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資源中的一元物種,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作用與價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時期內繼續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當下正值二十一世紀,中國器樂作品創作中的實驗與探索層出不窮。在音樂創作中應探索如何將“過去”與“現在”,“本土”與“西方”,甚至“專業”與“民間”進行舍去或融合。揚琴作品《b小調幻想曲》,從陰柔委婉的抒情性樂段,到氣勢磅礴的戲劇性高潮,到處充斥著肖邦音樂的裝飾性風格,復雜而又多變的和聲功能運用,輝煌而又華麗。將肖邦音樂特點融入至揚琴演奏當中,是將中西文化相碰撞、相融合,其音樂效果格外新穎。
器樂是高級音樂形式,代表音樂發展的方向。西洋作品的創作技法在民族音樂中應用并不常見。在一些民族器樂獨奏曲當中,通過樂曲的音符和走向、調性布局、和聲支撐、對位法以及整體結構曲式的應用,合理地將西洋作曲技法運用于演奏民族器樂作品當中是當代民族音樂作品的創新思維方式。
在西洋作曲技法中,現代和聲的運用對現代民族音樂作品創作,會產生新視聽的審美感受。現代和聲手法與傳統功能的和聲從技術上和旋律走向上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有著明顯的區別。西洋作曲技法創作側重于離調和弦、屬功能連接、遠近關系轉調等一些技術因素,這些技術關鍵點都是今后民族音樂作品創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因素都將被合理應用。在文化層面上來看,它實際是思想觀念上一次質的飛躍,從創作思想上提出了全新的認識,在創作手法上大膽吸收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思索和創造,為中國音樂真正走向世界開拓道路。中國民族樂器中,揚琴本身就是一件兼有廣泛世界性和鮮明民族性的樂器。《b小調幻想曲》的創作,將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融入到中國民族器樂揚琴演奏中,采用揚琴基本的雙手交替、和弦等演奏技法,呈示出了中西完美結合的和聲及其音樂走向的效果,對于今后揚琴作品的創作技法提出了新的思維模式與創作理念。
通過以上對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任何樂器的發展都與其演奏技術、音樂深度密不可分。《b小調幻想曲》的創作,首次將西方奏鳴曲式結構融入到民族器樂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一部好的揚琴作品必定要有一個良好的構思及多項創作手法的應用,比如:在這部作品中的多種節拍速度運用,和聲織體的運用,音樂情緒的突變,調式變化的運用等等。繼承傳統與不斷創新,始終都是揚琴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傳統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創新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相信在以后的揚琴藝術發展中,還會涌現出大量新穎的創作技法、創新思維的應用,使得揚琴音樂作品更具時代特征與鮮活力。
[1]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方智諾.音樂作品分析基礎教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修金堂.音樂美學引論 [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5]李玲玲.揚琴演奏基礎教程 [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
[6]于潤洋.悲情肖邦 [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