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紅 楊鐵軍 顧娟 (黑龍江科技大學)
“知行研用”一體化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 杜紅 楊鐵軍 顧娟 (黑龍江科技大學)
本文圍繞著如何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緊密結合研究生培養目標及類型、培養過程構建了由知識學習、實踐活動、理論研究、學以致用四個平臺組成的“知行研用”一體化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學術研究、實踐活動等教學模式,突出學以致用平臺,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達到優化研究生培養體系的目的。
研究生;培養體系;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立足之本、立命之基,堅持以培育創新人才為中心,以協同創新為引領,高校應主動適應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在2009年12月召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高端論壇提出將培養模式與構成要素聯系起來。2013年國家分別頒布《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機制、改革發展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引導和規范。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在于形成職業能力為主的知識結構,培養活動體現出務實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本文將圍繞著如何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緊密結合研究生培養目標及類型、培養過程及培養方式,構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知”是知識學習,“行”是行為、行動。“知”“行”關系在哲學和教育學領域都是一個基本問題。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馬鼎鑫等諸多學者針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提出高等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提倡用“知行合一”的德育觀作為指導,從根本上解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研”是指理論研究。杜志強等人認為碩士課程內容應符合實踐應用知識觀、職業發展觀、行動反思實踐觀,強調從“知識本位”向“行動本身”轉變,超越“去情景化”走向“行動研究”。2014年,許慧霞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提出了“知行研合一”的培養體系,為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獨特的院校改革視角。將“研”融合與滲透在教育碩士培養中,運用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總結經驗、探索教育規律,發現與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構建了“知行研合一”培養體系的總體架構。
教育部高等教育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碩士研究生突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高,有較強的事業心和獻身科學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比較扎實寬廣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能夠承擔從事本應用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工作的應用研究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的需要及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如何做到“用”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關注。“用”是指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應用要聯合起來,由淺入深、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學到的東西要經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義,然后按照理論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就這樣相互促進學習,逐步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因此,本文構建“知行研用”一體化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研究生培養體系包含諸多因素,它的內涵甚深外延甚廣,是個復雜的規范教育系統。胡玲琳博士認為,研究生培養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特定需求指導下,為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而形成的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諸要素構成的標準樣式與運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特性的一種總體性表現。因此,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概念應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以“突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為指導思想。研究生培養方案是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將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支撐平臺、質量保障等人才核心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方法。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學習年限、培養方式、學分要求、考核方法、實踐環節、培養計劃、論文工作、答辯與學位授予、研究方向、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內容。然而,研究生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理論研究能力,更重要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獨立研究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更要注重學以致用,各個培養環節的能力培養。因此,本文構建“知行研用”一體化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見圖1),由知識學習(“知”)、實踐活動(“行”)、理論研究(“研”)、學以致用(“用”)四個平臺構成。“知”是指研究生應具備堅實寬厚的學科知識和理論基礎,可通過課程平臺獲得。“行”是指通過實踐基地或相關企事業單位參加專業實踐鍛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研”是理論研究,學生通過學術研究增強科研能力。“用”是用所學到的知識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科學問題。

圖1:“知行研用”一體化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框圖
知識學習平臺可通過課程設置、學術交流獲得專業知識。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與手段,保證教學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課程體系要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適當增大學科主干及相關專業課程的比例,還可增設跨學科課程,要不斷拓展研究生的理論知識,為研究生展開科研活動儲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研究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有著密切關系。課程的設置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培養出素質全面的人才。課程的設置既要體現學生的需求,又要滿足社會的要求,同時還要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課程的內容既能反映出學科的主要知識,又要符合知識發展的規律與時代的要求。研究生課程按照課程性質可分為必修的學位課、選修課和補修課。為拓寬知識面,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培養需要,課程設置要側重于知識的前沿性和應用性、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要合理安排課程之間的結構,與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進而使學生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專業必備的知識與能力。學術交流也是獲得專業知識的另一重要方式,學術交流可體現獲得知識的靈活性,可以保證人才培養的多層次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增加研究生學識的厚度和寬度,提高認知能力,為科研活動打下基礎。學術交流能更好地兼顧到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和專長,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職業目標接受培養。
實踐活動平臺是指學生通過實踐基地或相關企事業單位參加專業實踐鍛煉。實踐活動要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加大實踐教學比重。要建設一批校內實驗室、實訓中心、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平臺和機會。利用到企業學習的機會,深入到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結合本專業學科知識,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生產設備和關鍵性環節,提升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著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環節是當前人才培養工作的最薄弱環節。要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的設計和應用,統籌安排學生到實務部門、生產一線頂崗實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實踐經驗的培養,提升技能,增強獨立工作和科研的能力,彌補在專業實踐技能方面的不足與缺陷。
理論研究平臺是在學生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上撰寫碩士論文,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選題要符合研究方向,需要有新觀點、新發現、新角度、新研究方法等,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理論上要有開拓價值。學生撰寫論文過程可通過查閱文獻、交流研究、進一步了解學科發展前沿,把握前沿性熱點問題,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促進創新思維活躍發展,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學以致用平臺是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參加各類專業競賽。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是學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生培養應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可以考慮設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專項資金。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的競賽,可以激發潛力、拓寬思路,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們在學、做、練、想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解決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難題,達到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進一步促進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敢于面對困難,快速適應工作環境的生存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其培養目標是要培育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離不開堅實的條件、政策和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健全經費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強化教師培訓工作,健全教師到社會掛職、鍛煉制度,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校教師隊伍。進一步出臺激勵教師靜心教學、潛心育人的政策措施,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1]王戰軍.轉型期的中國研究生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1).
[2]馬鼎鑫.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
[3]杜志強,董方.談全日制教育碩士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J].教育探索,2012(2).
G643
A
1008-2549(2017)05-0012-02
黑龍江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XM-HLJ-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