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艷
9月3日,紀錄片《本草中華》登陸東方衛視,數據顯示,第四期CSM媒介研究52城收視0.94%,豆瓣評分9.0。由熱播紀錄片《本草中國》原班主創云集將來打造,《本草中華》在借鑒此前拍攝經驗的基礎上,試圖用更年輕化的表現手法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在講好故事與傳遞知識之間實現新的平衡。
主題分集表現,敘事邏輯清晰
《本草中華》執行總導演袁博介紹,構成《本草中華》主創團隊的5位導演平均年齡不到30歲。經歷了《本草中國》的熱播后,他們意識到看似枯燥的傳統文化如果能找到正確的表達形式,依然可以收獲不少觀眾。在積累了一次成功經驗后,“本草”團隊嘗試融入更年輕的表現手法。
在《相傳》《五味》《步履》《奇遇》《容顏》《功夫》6集中,《本草中華》借助主題分集這一表現形式,在每集固定的敘事主題統領下,用4?5個不同的故事帶出與其相關聯的本草,在傳遞本草知識的同時帶領觀眾體驗人生百態。每個故事時長控制在8分鐘,節目組要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把包含本草知識的完整故事講清楚。
“我們希望節目表達可以更加年輕化,相較同類題材紀錄片,《本草中華》會增加一部分青春、愛情元素,通過更活躍和更靈動的故事氛圍,讓傳統的中醫藥知識不再枯燥高冷。”袁博說。
以第一集為例,在《相傳》這一主題的統攝下,4個有關傳承的故事順次道來,各故事間呈并列結構。有些故事還留個懸念未解,緊接著就進入下一個故事,節奏緊湊。片尾進行總結的同時將前述未交代完的故事補充完整。留懸念的設置讓觀眾保持期待與好奇,此外,年輕兒子是否接班父親的本草生意、孫子為爺爺尋找冬蟲夏草等年輕元素與年輕主題的表達,也讓節目整體更活潑。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認為,與單純灌輸知識的科普類節目不同,知識型紀錄片的人文屬性也只能通過人物把知識帶出來。“單純的知識內容是無法打動觀眾的,融入人文表達、文化韻味,加上影像語言的表現手法,才能感染觀眾。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等其他渠道實現延伸閱讀,從而獲得更多信息量和知識點。”
快剪輯詳略得當,情感表達流暢
在用主題分集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故事情感,袁博表示,“我們不反對煽情,但拒絕濫情。”他以第二集百合的故事為例,百合不僅是一味可以入藥的本草,同時也蘊含“百年好合”的寓意。因此百合的故事主角就是一對年近70歲的夫妻。二人從同窗時代相戀一直攜手走過幾十載歲月,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丈夫年輕時忙于工作,對家庭照顧較少,為補償常年勞累的妻子,丈夫親自到田里挖百合、蒸百合。飯桌上,丈夫為妻子夾百合,兩人相視一笑,故事結束,全程沒有多余的表達和贅述。
“在這個故事中,不管是旁白還是拍攝都沒有刻意煽情,后期的剪輯也凸顯詳略得當,不會在用情深處著墨太多,這樣的剪輯手法不僅讓故事更真實,也讓情感抒發更自然。”袁博說。
在何蘇六看來,情感互動對于故事而言是必要的,情到深處的處理方式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夸大化,尤其是拍攝者自己還沒有被感動,就想感動觀眾,這才是本末倒置。”
袁博覺得,不少紀錄片鏡頭比較長、節奏拖沓,而對于《本草中華》而言,一集四五個故事在不到40分鐘的時間體量內講完,必須借助快剪輯,達到快慢結合的節奏。“一些敘事段落和知識型段落會采用快剪輯的手法,一帶而過。節奏加快后,人的情緒會被調動起來,也才能保證短時間內表達足夠多的信息。如果全篇娓娓道來,現有的知識量和故事內容根本無法表達完整。而在需要對某段故事加強情感時,就要放慢節奏。但這個慢也要有個度,尤其不能在節奏本身就慢的當下,再融入舒緩音樂導致拖沓、濫情。”
視聽語言作為故事的搭配元素,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節奏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出現聲音、畫面與故事情感脫節的現象。袁博表示,不管是配樂、音效處理,還是解說詞剪輯,都要把握好節奏。情感到了,就不必再堆砌太多辭藻。全程都采用快剪輯的手法也不可取,故事要留有情感舒緩的空間。情感到位后就不必再用音樂烘托,否則不免有矯揉造作之嫌。這時反而要安靜下來,讓觀眾細細體味那種情感。
至于如何篩選人物故事,袁博表示,“首先,人物要與本草有緊密聯系,無論是命運發展還是家庭發展都要與本草息息相關。本草作為人物故事的發展線索,貫穿了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始終。同時人物本身還要具備很好的故事性和表現力,確保故事豐滿有張力。”
超高速攝影加持,注重畫面美感
《本草中華》此次選用了多種藥食同源的本草,從枸杞、百合到海帶、海參,節目旨在告訴觀眾,本草并不高高在上,而是與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至于篩枸杞、扯面這些對觀眾而言并不陌生的畫面,通過慢鏡頭的呈現,令觀眾品味美的瞬間。
據《本草中華》節目總導演孫虹介紹,為了捕捉到本草最美的瞬間,《本草中華》全程采用4K拍攝,節奏明快、剪輯流暢,更加入了無人機航拍、升格和高速攝影等特殊手法,使得每一幀鏡頭更帶美感。同時,該片還采用了廣告級的超高速攝影,這在紀錄片界都是極其罕見的。
這種拍攝的影像風格區別于《本草中國》。袁博介紹,“從畫質角度來看,很多藥材的炮制過程非常快,無論是切、撒還是落,這些細節不用超高速攝影是無法捕捉到的。”以雕梅為例,一個成熟的雕梅師在小小的梅子上刻上十幾刀只需兩秒鐘,只有把拍攝速度放慢十幾倍,才能看清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此外,在看清的基礎上,節目團隊對畫面質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參考廣告拍攝手法,遇到表達顆粒狀本草畫面的鏡頭,會借助撒落動作;對于塊狀的本草,則把它投入水中,通過一層層散開的漣漪增加畫面質感,同時也讓節目整體更靈動、活潑。
目前,超高速攝影在國內紀錄片的應用尚未普及,成本高是主要原因。“超高速攝影對機器、燈光、存儲卡的要求都很高,當時節目組專門借了一臺超高速攝影的拍攝機器,不包含機器輔助設備都要15000元一天。”袁博說。
此次,東方衛視在8點檔力推《本草中華》,用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既是對紀錄片質量有充足信心,亦是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平臺文化屬性與公益屬性的期望。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一檔運用年輕化表現手法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并不難找到觀眾。國家、社會對紀錄片的扶持、關注也必將讓中國的紀錄片走得更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