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加上“無監督學習”算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AI,再加上眾多AI開源框架或系統,為眾多開發者在內容價值精準判斷領域,提供了極大的機會空間。
在1955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能(AI)理念之后,歷經上個世紀50年代、80年代兩次“波峰—波谷”的跌宕,21世紀的AI在“深度學習”和“卷積神經網絡”的推動下,再次成為IT顯學、國家戰略和公眾熱詞。
這一波AI復興,被預測有3個階段的突破:服務智能、科技突破和超級智能。目前,正處于AI與各行各業開始緊密結合的服務智能階段。比如,在棋類競技領域,從圍棋到國際象棋,AI都足有余力作為人類的指導老師,這一塊的代表是“阿爾法狗”和“深藍”;再如,在醫療領域,從輔助診療、醫學影像到新藥研發、健康管理,AI都是一名“全才醫師”,其速度和準確度,足以將誤診率大大降低、預防度大大提前,這一塊的代表是IBM的沃森AI系統;還如,在交通領域,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正在讓特斯拉、谷歌、百度的無人汽車越來越逼近規模化商用的門檻。
如果說,AI更擅長于邏輯思維主導的“左腦”,故而能夠在上述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那么,在文化、藝術等內容創作領域,AI是否能取得同樣的突破?
科技和文化企業正在努力嘗試這一點。比如谷歌讓AI學會創作詩歌和歌曲,擔任足球比賽的直播評論員;從路透社到新華社和騰訊,都有機器人小編,負責財經領域的新聞撰寫;以新聞聚合與智能推薦而聞名的“今日頭條”,獲得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和資本估值……但這些,只是“AI+內容”的起步階段,真正具有開創性的應用領域,依然在等待業界和創業者去開荒拓土。
首先,是內容價值的精準判斷。幾年前,源于美版《紙牌屋》的火爆,刮過一陣兒“大數據決定論”的風潮。可惜,很多聲稱利用大數據精準預測電影票房、劇集收視的機構,其預測結果與市場表現南轅北轍。事實上,大數據加上“無監督學習”算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AI,再加上眾多AI開源框架或系統,包括但不限于TensorFlow、Caffe、Theano、Torch、DMTK、DTPAR等,為眾多開發者在內容價值精準判斷領域,提供了極大的機會空間。
其次,是分眾內容場景的地理化與AR化。正如通過谷歌地球引擎對瘧疾傳染源精準定位,得以實現智能化防治,包括內容產業在內的諸多行業,都可以得到舉一反三的靈感。事實上,分眾化的內容與相匹配的場景是今天內容產業競爭的關鍵環節,而基于分眾化受眾和場景的地理定位和增強現實(AR),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千人千面”。說到增強現實,在蘋果ARKit和谷歌ARCore兩大系統級開發平臺面世之后,大大降低了開發難度,將主要考驗內容創意和創作者的想象力。
再次,是內容流行趨勢的預測。2017 秋冬紐約時裝周上,騰訊優圖發布了《AI+時尚:中國95后流行色報告》,借助人工智能領域的人臉識別與圖像處理技術,分析2016年QQ空間相冊的千億公開照片,得到了屬于中國95后的流行色“95度黑”;而在時尚電商平臺Thread上,用戶只需上傳個人照片和填寫基本問卷,就可以得到AI時尚顧問的算法推薦——Thread從高達3.7萬億種搭配組合數據庫中,挑選出AI認為最適合的那一款。事實上,對很多知名時裝設計師來說,AI助手軟件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靈感工具。
內容創意是無限的,而AI的服務智能能力正在一日千里地提升,這里面的開創性場景和領域,正在等待業界的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