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麗
摘要:媒介環境學區別于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一方面強調媒介和人的關系,媒介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強調媒介、技術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人類社會變革和媒介技術變革是同步發展的,在媒介傳播過程中,媒介本身的形式比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更為重要。媒介環境學的視角下,技術與社會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決定論,是多維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非線性關系。
關鍵詞:媒介環境學;媒介社會;理論視角
如今高速運轉的信息化的社會,媒介對人們社會生活的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社會生活高度依賴媒介,另一方面媒介技術以新的尺度重新建構著現代社會本身。傳統的傳播學研究關注于媒介傳播的內容或人們的傳播行為,以提高傳播效果和有效管控媒介,而對媒介技術本身的研究常常是被忽視的。
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是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傳播學派。經過三代學者的努力,它已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鼎力的第三學派。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關注媒介技術本身、聚焦于媒介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對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關系的反思中,重構理解媒介社會的理論視角。
一、媒介環境學的理論特征
傳統的媒介研究包含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兩大主流,經驗學派是對媒介效果的研究,其研究忽略了媒介技術形式變革對社會的影響(沉默的螺旋,槍彈理論等);批判學派關注大眾媒介的內容對社會的影響,其中更多的是媒介的所有權。其源頭一部分是法蘭克福學派,關注的是媒介中內容所導致的影響。批判學派不關注傳播的效果影響,也忽略了媒介技術形式方面帶來的社會影響。
媒介環境學一方面強調媒介和人的關系,媒介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強調媒介、技術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關注媒介的不同形式帶來的影響,以新的觀念看待媒介技術和社會相互共生關系。
二、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的媒介技術歷史分期
媒介環境學學者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革和媒介技術的變革是同步發展的,基于這樣層面,把人類社會變革按照媒介技術的變革作如下歷史分期:
(一)口語傳播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依靠人體的發聲,面部表情,肢體手勢動作,簡單物品擺放等完成的,傳播在近距離實現,信息量少,零散無序。信息傳播源是族里長者,是最重要的信息媒介。
(二)文字傳播時代
文字的出現使信息傳播由聽覺符號轉變為視覺符號,文字信息量大,精準,易儲存,實現異地傳播。文字作為媒介的傳播,從時間悠久性、即時性和空間的廣袤、無界限上實現對信息的傳播。
(三) 印刷傳播時代
印刷術給人們提供大批量復制信息的途徑,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使信息傳播進一步民主化。印刷術給大眾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給大眾創造新行業和產業,國家的法律條文通過印刷媒介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四)電力傳播時代
電報、電影、廣播、電視等新媒介技術相繼問世。電子媒介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變,因為媒介傳播給大眾的信息種類繁多,信息量大、質量高。
(五)數字傳播時代
新興起的媒介有電腦、互聯網、萬維網、手機及不同的社交軟件等。信息傳播以數字信號形式進行傳播,傳播速度極快,且及時播報;存儲空間大,可云同步,實現全球性傳播。數字媒介較電力傳播媒介不同的是,使用者可以控制信息流向,實現媒介和使用者的互動傳播。
三、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的社會變革
“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如文字的內容是言語,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新媒介的內容是舊媒介的延伸 。媒介社會與人類歷史發展一樣,從口語到文字的傳播時代,社會背景不同,技術也不相同,文字出現使信息準確度得到提升,使口語傳達過時,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使言語思維得到再現,發生逆轉后出現了印刷技術,印刷技術是被高度抽象化了的言語。而我們今天所處的媒介社會,互聯網使人們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它使電視功能被弱化,而互聯網傳達的信息使電視內容得到再現。
媒介對社會的變革產生重要作用。媒介對我們產生影響并不限于內容,媒介技術形式本身一樣帶來了變革。一切的技術都是媒介,一切的媒介也都是我們自己感官的延伸。媒介與社會關系是非線性的,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是動態的,是一個范式到另一個范式的轉化,這個轉化并不一定都是前進的,從口語時代發展到如今的新電子時代,歷經了口語(感知的聽覺)時代,進入印刷(感知的視覺)時代,逆轉回歸了電力媒介(聽覺和視覺結合)時代。
而媒介環境學的基本洞見:“媒介即訊息”,并非字面的意思,媒介就是訊息,并非側重內容,在媒介傳播過程中,媒介本身的形式比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更為重要。每一個新媒介的內容往往與舊媒介相同,因此,要分辨不同的共同體,理解這些共同體的不同特征,則這些共同體賴以維系的媒介形式本身比他們所交流的具體內容更加重要。
四、媒介環境學的理論命題
媒介即環境,環境即媒介。社會的主導傳播媒介發生變化,符號系統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在生理—感知層面,把每種傳播媒介當作感知環境,每時每刻都調動著自身感覺器官去感知周圍環境。而每個人感知世界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受遺傳獲取的感覺器官情況,感官賦予每個人不同程度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符號層面上,把每一種媒介看作一種符號環境,由一整套的獨特的代碼和句法有條不紊的構成符號環境。一方面,我們憑借感官來感知我們周圍世界,另一方面,我們又從媒介的符號世界內部去思考、感知物質世界。而語言的內部符號結構和邏輯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參數,在這個參數內我們重新構建周圍世界的概念。
總體上看,媒介環境學的理論思維展開,是以下面的基本理論命題為前提的:
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搬運工”。不單單只是把數據和信息從原來的地方完整的傳輸到新的地方,不是無價值標準的渠道。界定信息性質的是媒介的結構。
理論命題2:每種媒介具有不同程度偏向性。其中具體包括有時間偏向、空間偏向、形而上、認識論以及政治和社會偏向等。每種傳播媒介均起源于非真空里,都必須以某種物質為載體。
理論命題3:傳播技術對心理、感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影響,這些影響中包含正面和負面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與媒介技術本身偏向有關,兩者是相依相生的。
其理論命題是一個連續體,其兩端是兩種不同的解釋視角,一端是軟技術決定論,在媒介的一系列發展、傳播和使用過程中,人是核心,人的主觀能動性占據主導地位;相反另一端則歸于硬技術決定論,推崇技術至上,技術是引起社會變革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媒介環境學的視角,應該在兩端找到平衡,即媒介技術共生論,認為人的能動性在社會變革中雖占有一定的影響,但既不偏向與媒介技術,也不偏向人的能動性,人與技術或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共生,而引起的社會變革。
五、重構媒介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經驗學派注重實用問題及短期效應,批判學派固守意識形態批評,相反媒介環境學則注重于媒介長效影響,注重宏觀層面分析、描繪和批評。媒介環境學以人、技術和文化的三角關系為研究重點,主要旨在研究技術和媒介對人和社會心理的長效影響。在彌補傳統經驗和批判學派缺陷同時,這個新學派迅速崛起,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媒介環境學的視角下,技術與社會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決定論,是多維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非線性關系。媒介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是共生的。是在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關系的反思中,試圖尋找平衡,重構理解媒介社會的理論視角,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成果。媒介環境學則以這樣獨特新視角,試圖重新建構媒介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明偉.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7)
[3]林文剛.煤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李明偉.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