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均
摘要:教育教學工作歷來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和議論的焦點,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校長,更是關乎著學校的整體布局與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學;校長管理
農村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我國農村學生教育培養的職責。我國農村初中近幾年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辦學質量與水平也不斷提高,但與社會的發展,群眾對教育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教育工作向縱深推進,以及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現結合幾年的工作實際,就農村學校管理工作談談自己粗淺的見解。
一、營造育人氛圍,提高教育質量
學校要發展,教師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創新與思考,而校長在課題研究、教研探索不僅要有深度的思考,更有廣度與厚度的跨越。管理好學校僅僅是校長的責任之一,如何營造育人氛圍,如何高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才是校長最為重要的責任。首先,校長要深入教學一線,鉆研探索,研究教育教學,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引導教師大膽創新與實踐。其次,要鼓勵教師多借鑒,多溝通,多交流,多探討,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在研討中尋求進步,在交流中獲取經驗,積極營造和諧、寬松、愉悅的育人氛圍,最終實現共贏。以我校為例,以前教師很少主動參與教學研討活動,聽評課活動死板地遵照學校的安排進行,缺少活力和動力,授課教師消極應付,聽課教師怨聲載道。本學期伊始,我主動邀請其他同志進課堂指導,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校聽評課活動開展有聲有色,教師間相邀聽課、教研探討氣氛濃郁,良好的育人氛圍已悄然形成。
二、樹立依法治校、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理念
學校的管理必須有“法”可依,人人必須“守法”,“法”就是學校的制度,這是實施學校管理的依據和準則。一個“法”治的學校,應當有科學的計劃,縝密的實施,認真的檢查,客觀的總結。作為一名校長,如果時時處處為教師著想,心里裝著教師,關心他們的疾苦,公正無私、獎懲分明、廉潔奉公、誠實守信,就能贏得師生們的愛戴和尊敬,就能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具體工作中,校長要摒棄官位意識,提高為師生服務的熱情,增強干事創業的責任感;提倡腳踏實地的作風;要知人善任,在思想品德、道德修養上做教師的楷模。在“法”的面前做到人人平等,校長必須堅持以法治校,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把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三、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突顯學校辦學特色
學校在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發揮自身的優勢所形成的獨具個性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它涵蓋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目標、價值取向、辦學風格、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諸方面,是學校辦學目標、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經驗成熟的表現。學校創建特色教育必須以現代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運用好國家賦予學校自主能動的辦學權力。依據所在地的區域優勢、自身的經濟條件、學校的現有規模、教師的素質結構、學生的現狀,在辦學模式上做出選擇,使自己在辦學目標、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改革任務過程中,辦學管理上的一種科學化、主動性的集中體現:學校在創建特色教育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把握住自己獨特的辦學指導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模式。
四、優化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
校園環境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又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優美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給人以奮進、向上、和諧、團結、友愛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陣地。如:宣傳窗、藝術墻、黑板報、讀報欄、警示語、名人名言、校規、校訓、業余團校、團隊活動室、圖書室等,有統一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規則和標志,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學校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周一校會、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全體性、教育目的的素質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充實、多彩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五、激發教師群體的活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把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重中之重,積極開展師德師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完善考核機制,注重人文關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和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針對農村學校教師教科研意識淡薄的現象,學校通過設置考核制度,大力開展教改實驗,實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師的理論水平、科研意識和教學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滲透各種教改思想,大膽實踐,細心探索,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六、開放性靈活性學校管理,不斷加強開放性的管理理念
隨著教育資源觀念的引入,大教育觀念的形成,學校增強了與社會、家庭的互動和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學校已不再是封閉的管理,我們的視野也從學校擴展到社會。開放性地學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靈活動態的,學校的管理要實行“彈性模式”,除了教師的全方位參與外,還必須有家長、社會的合力。要架設起學校、家長、社會溝通的橋梁,使學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學化。開放性學校管理還要求教育思想是開放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保證綜合實踐課和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僅依賴學生、教師和學校,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學校要引導師生向校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優化社會資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而不能夠各自為戰,自我封閉;要采取開放、整合、為我所用的原則,借助“他山之石”以達到“攻玉”的目的。
總之,要管理好一所學校,初中校長要盡快轉變認識,改變以往被動的思維模式,進行角色換位,明確自身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以充分發揮自身作為管理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校長還要迫切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尤其是預見力、決斷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以及掌握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手段的能力,重塑自我。
參考文獻:
[1]葉祖騰.農村學校管理新措施.申國教育科研論壇,2011(9)
[2]李科.和諧管理理念對中小學管理的啟示.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7)
[3]項光友.試論農村中學管理的求真務實.西部科教論壇,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