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琳
摘 要: 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方法與原則等,不僅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更能從中得到許多教育方法的啟示,這對當代社會和個人的道德構建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先秦儒家 德育思想 現實價值
“德育”旨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仁”、“禮”為基礎,以《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為主要教育內容,從仁政的思想出發,強調道德知識的傳授,以培養“精于道”、“明人倫”的“士”與“君子”。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最終要達到雙重效果:一方面培養能治國安民,修己治人的“士”“君子”,另一方面使人“立于禮”,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至于建立完善的倫理道德體系。由此可見先秦儒家教育就是對人進行道德教育,教育活動的最重要部分是道德教育活動。
一、儒家德育與智育思想
孔子強調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養人的首要地位,他認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成為圣賢君子的首要條件,“君子懷德”。因此,在他談及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時候,說道“弟子如擇校,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幸而余力,則以學文”(《學而》)。這就是說,道德教育及其實踐是第一位的,知識教育是第二位的。
孔子是第一個在中國教育史上論述德育與智育關系,并且將德育智育放在首要地位的教育家。他并不完全忽略文化知識對道德的影響。“未知,焉得仁?”(《公治長》)即沒有知識,怎樣能夠算是仁呢?可見他主張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是統一的,道德教育通過知識教育進行,知識教育是為道德教育服務的。
二、儒家有教無類的德育對象思想
孔子雖然接受了傳統周禮的思想,但是擺脫了傳統周禮的一些束縛,在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類的。所謂類,是按照政治地位劃分的貴賤等種類。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的來源。
“有教無類”的實質是要求將教育對象從貴族擴大到平民,擴大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的來源,把學校由官府移到民間,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仁”的思想就是愛人,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精神,對統治階級內部要講忠、信、恭、敬,對勞動人民要講“寬”。這就是孟子說的“親親而仁民”。把奴隸當作人看,使他們有了人的地位。
儒家德育思想是肯定德育的主體性和內在價值性的。儒家德育思想把德育教育的主體性和德育教育的內在價值結合起來,是對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價值的肯定。在孟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有人心、人有理性。“求放心、“不失本心”,如此方能為人。
三、儒家德育思想過程
(一)德育的內容
1.仁
“仁”字,在古代通訓為“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謂愛人,最主要的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同類,都當作與自己相同的人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和訴求理解他人的愿望。而孟子在宣揚仁時,以性善論和良知論為理論依據,宣揚要發揮良知良心的作用,強調人們要用良知抵御耳目口舌的誘惑。“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棄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衰哉”(《孟子·告子上》)。孟子充分發揮發展了孔子關于人性的思想,認為任何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是善的。“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恥之心義之端也”。(同上)
2.禮
禮具有多種規定。在儒家的著作中,有三部經書是專門研究禮的,即《周禮》、《禮記》和《儀禮》。在論語中,孔子一再強調約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為國以禮”。禮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選取士必須學習禮制得十七篇,孔子以復興西周的鼎盛局面為己任,企圖通過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會輿論的力量維護統治階級所要求的社會秩序。在道德修養中,“仁”和“禮”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禮在荀子那里得到了系統全面的闡述。荀子的禮是用于區別社會的貴賤等級的規定,是區分階級社會中人的不同地位;禮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道德評價的標準,特別是評價人的標準;禮是人類社會之所以維持自身存在的重要保證。
3.立志
孔子在教育學生如何讓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立足于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他教導學生“謀道而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該迷戀于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自己的終身前途。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是堅持和實現其志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持之以恒,有百折不撓的品質。
4.孝
在古代重視孝,孝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論語》一書中有很多對孝的闡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首先是要能供養父母,但這還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孝;第二個層次是必須敬重父母,只有將尊敬與供養相結合才能稱得上是孝的行為。在敬重父母的孝行中,還有一個隱于諫的問題。對父母的過失和錯誤,做子女的應該心平氣和地對父母進行規勸,如果父母不能夠聽從自己的意見,不要和她們爭吵,而是要對父母照常恭敬。除了要做到“養”、“敬”外,還要合乎“禮”,符合當時的道德規范所做出的規定。
(二)德育的方法與原則
1.克己內省
在儒家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修養活動中,修己是根本。在修己中儒家十分重視反求睹己、內得于道、形成德行。在德行修養中最有特色的方法是內省。“忠恕之道”、“大學之道”都含有內省的思想。它要求把日常所作所為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檢查,看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公認的準則和規范。一是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思想,一是培養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質。endprint
2.身體力行
道德既然具有“成于內而形于外”的特點,這就要求主體把已內化的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和規范,外顯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孔孟荀就非常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強調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境中去鍛煉成長,完善自己的人格。孔子等人非常重視對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老師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外化為行為,身踐力行,“布乎四體,行乎動靜”(《荀子·勸學》,“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一個人對道德知識的了解再多,道德情感再豐富,結果沒有道德行為則是幻景,同時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靠行為。
3.師法義禮的道德教育
荀子的觀點同孔孟的內省法不同,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既然都是好利惡害,都是惡的,那就不可能通過單純的自省、反省而達到善。善不是從內心中可以產生的,它是一種強加的,人為的外在的東西,主要的方法要靠外部來灌輸,也可以叫“教化”法,即必須對人們施加禮義“教化”,才可能使人們有好的道德品質。荀子認為,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即老師的教育和法律的約束。在強調師法教育的同時,荀子還特別注意到環境在人的道德品質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他甚至認為環境起著決定的作用。他還強調道德修養重在道德的量的積累,最后必然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三)德育的目的和作用
1.德育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意思是說,用行政命令誘導百姓,用刑法整齊約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強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恥的事情;用道德教育百姓,用禮教約束百姓,老百姓不但有廉恥,而且人心歸服。這一段話說明孔子認識到教育不僅和政治法律一樣,是一種重要的統治手段,而且能起著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為德育能感化人們,征服人心。
2,德育對個人道德情操的培養
道德教育能培養人的理性人格,在孔子這里,君子仁人圣人是理想的典范。君子有兩個條件:第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即修養自己;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即有治國安民之術。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那怎樣才能達到君子的標準呢?由于人的不同特質,學習的效率和悟性就有所不同。
四、結語
儒家的道德思想是歷史的產物,但同時也是經歷了歷史呈現給中華民族的思想成果。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同時,還應發現和汲取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從他們的教育方法中得到應有的啟示。而且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的內容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有些反而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這些對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