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杰 張萬琴 馬寶林
【摘要】數學屬理,詩詞屬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卻有相通的地方。數學入詩,使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深遠;詩詞的數學化解讀,則別具韻味,引人入勝。總之,數學與詩詞互相滲透融合,相得益彰。
【關鍵詞】數學 詩詞 意境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221-02
“數學”一詞在希臘文中的最初意義相當寬泛,是“學到的或理解了的東西”,只有到了亞里士多德時代才開始專門化;而“詩學”的最初意思是“完成的、做好的、或取得的東西”。因此有人說“數學”和“詩學”對公元前4世紀以前的希臘人來說,很可能指的是同一件事[1]。這說明數學與詩詞同源,是數學與詩詞融合的有力支撐。到了現代,由于數學和詩學在各自領域不斷深化發展,使兩者“貌離”,然而通過用詩的意境去解讀數學,用數學的思維去解讀詩詞,仍可看到兩者的“神合”。
一、數學與詩詞融合研究綜述
數學與詩詞的融合研究由來已久。嚴加安在《數學如詩》中從數學與詩歌的理念、形式、對偶與對仗、直覺與想象、美感、境界等方面論述了數學與詩歌的共性,為數學與詩詞的融合提供了方向和理論依據。徐利治在《數學美學與文學》中指出:文學造型使用語言文學表達典型,數學造型是用數學語言和符號表達模型或模式,數學的符號表達可以理解為一種特定的語言文字,說明數學與文學同源以及兩者相融合的實質。陳德華在《中國數學詩歌的起源與發展》中,從我國古算詩說起,到當代數學詩訣,研究了數學詩題融合的發展與過程,指出詩歌是數學與文學的文匯,是數學家與詩人的和諧統一。張奠宙在《數學和詩詞的意境》中指出數學和詩詞的內在聯系在于意境,這樣的意境使數學家和文學家可以彼此相通。吳慶華在《淺談古代文學意境的數學化解讀》中,用建立坐標系的方法解讀詩的意境,指出中國古代文學有著豐富的數學意境。
二、數學入詩,讓詩的意境更加獨特
宋朝理學家邵雍曾有五言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把數字1到10寫進詩里,讀起來朗朗上口,村落、亭臺和野花簡單組合出一幅靜美的鄉村的意境。鄭板橋也有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詩人把1到10按順序嵌入詩中,描寫了雪由小逐漸變大的過程,后兩句用“千”“萬”夸張的方式描寫了大雪滿天飛的景象。以上兩詩都是數字從1到10入詩,那“一”字的連用,則使詩更有韻味。如李白的詩句: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三個“一”連用,把詩人喝酒酣暢淋漓的畫面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說明詩人酒量之大,高興之至;三個“一”連用,也給讀者無窮的聯想:詩人到底喝了多少酒,高興到什么程度.....馬寶林教授在河南科技學院數學文化節開幕時作過一首詩:一撇一捺一天地,一生一死一朝夕。一腔熱血一頭顱,一聲吶喊一世紀。作者在詩中用了10個“一”,從空間上說,人是頂天立地,從時間上說,人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拋頭顱,灑熱血,不斷拼搏,深刻地表達了人生的不易。古代詩人也常用“千”和“萬”夸張的手法表達詩的意境。如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和“萬”連用,大地被大雪覆蓋,白茫茫的雪地便躍然紙上;又如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所有山上鳥的和路上的人都沒了蹤影,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涼的意境,使讀者能夠真切的感受到詩人當時孤獨的心情。
三、古詩的數學化解讀,使詩的意境更具深意
我國古代的詩歌意境豐富無窮,若用數學的思維去解讀詩詞,便得到不一般的意境。數學家徐利治在講極限時,常引用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讓大家體會變量趨近于0時的情形[3],化抽象的數學定義為生動的自然景觀,恰到好處,讓人容易理解,也讓讀者對“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在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若用數學去解讀這句詩,就是落日與地平線從相離到相切,再到相交,則正好是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詩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解讀為數學中的點動成線;“橫看成嶺側成峰”則可以解讀為數學中的三視圖;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流下的瀑布看成一條曲線,河水看成曲線的盡頭,所有的水都向一個點匯集,則剛好是數學中“單調有界必有極限”定理的情形。再如蘇軾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可用有限覆蓋定理去解釋:湖是一個有界閉域,所有的荷葉為一個開域族,則有限個荷葉(開域)就可以把一個湖(閉域)覆蓋。在河南科技學院數學文化節的數學三行情詩大賽中,很多作品詩意優美又帶有豐富的數學元素。如三行詩:愛//[你,我],在數學中“”讀作屬于,此詩讀起來就是“愛屬于你我”;再如詩句:我只是個群/而你是個環/但我會努力成為你的理想,詩中“群”“環”“理想”是《近世代數》中的概念,集合滿足不同的條件,則會從群到環再到理想。這種用鑲嵌數學元素的方法寫詩,怎能不使學生喜歡數學?怎能不使數學變得有趣?這樣的數學與詩詞的融合,是數學的學生獨有的浪漫,唯有數學人能懂。
四、結束語
數學與詩詞看似沒有絲毫關系,但通過數學入詩和詩的數學化解讀使之相互融合,可達到“數學入詩,詩中有數學”這樣完美的效果,使數學不失詩詞的意境美,詩詞又不缺乏數學的理性美。
參考文獻:
[1]汪曉勤.數學與詩歌:歷史尋蹤[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28(3):16-21.
[2]嚴加安.數學如詩[J].科技時報,2013,31(13):3.
[3]徐利治.數學美學與文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2):5-8.
[4]陳德華,任軍奇,趙鴻.中國數學詩歌的起源與發展[J].大理學院學報,2010,09(4):13-16.
[5]張奠宙.數學和詩詞的意境[J].世界科學,2007(2):48-48.
[6]吳慶華.淺談古代文學意境的數學化解讀[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15):150-151.
作者簡介:郝晶杰(1991-),男,河南林州人,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學科教學及數學教育教學管理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