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特
摘要:《堂吉訶德》對主人公的欲望進行了漫畫式的刻畫,這種欲望在關于杜爾西妮亞的故事中表現為無客體的欲望,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可以被闡述為一種“外在的”欲望。
關鍵詞:堂吉訶德;杜爾西內婭;欲望
《堂吉訶德》起初作為一部逗笑的滑稽小說引人關注,歷經百年的接受過程終于成為了寓意深刻的經典,迎來了“經典化”的命運轉折。正是因為《堂吉訶德》以漫畫化的方式揭示、放大了人類欲望的一些特點,才產生了滑稽與崇高并存的奇妙效果。
一、不在場的杜爾西內婭——堂吉訶德的“無客體”欲望
小說里堂吉訶德一再努力地希望真實生活能與小說情節兩相符合,不管是堂吉訶德將銅盆當作頭盔,把羊群認作軍隊,堂吉訶德的瘋狂都是將欲望投注在某一個被誤認的客體之上,然后便驅使他模擬騎士小說中的行為。然而通觀全篇,可以說杜爾西內婭是堂吉訶德欲望秩序當中的一個“盲點”,她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不在場”的愛人。
堂吉訶德熱愛著杜爾西內婭,但杜爾西內婭并不是堂吉訶德愛情欲望的客體,因為杜爾西內婭一直是一個前后不一致、缺乏穩定性的角色。小說本身先后給出了幾種前后矛盾的說法:小說第一章說,杜爾西內婭本名阿爾東莎·羅任索,是堂吉訶德單相思的美女;可是第一部第二十五章里桑丘又說阿爾東莎·羅任索純粹是一個悍婦;到了第二部第八章,桑丘又擔心自己其實根本沒見過她。然而不管實情怎樣,堂吉訶德的激情都是純潔強烈的。堂吉訶德自己甚至也明白這一點,他甚至說:“詩人歌頌女人,無非隨意捏造個名字,并不都是真有那么個意中人”,他們“多半是捏造一個女人,找個題目來作詩,表示自己在戀愛”,有愛的欲望卻無愛的對象仍然是崇高的,“所以我只要當真的認為阿爾東莎·羅任索姑娘美貌貞靜就行了”,堂吉訶德仿佛有意識地認可自己的自欺。
因此,堂吉訶德的愛情是一種缺乏客體的狂熱欲望。以德勒茲和加塔利的觀點來看,欲望本身是主體內部未經組織的沖動力量,在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接觸之前欲望就已經存在,“任何欲望機器,總是各種類型的不同的元素、力量之間的組合”,欲望并不一定就是附著于客體之上的,堂吉訶德的欲望可以在與阿爾東莎·羅任索的接觸中產生,也可以僅僅產生自與騎士小說的接觸。堂吉訶德心有所愛,這種愛可能并不針對某個實在的客體。
嚴格說來,堂吉訶德的欲望并非源自外在客體的激發、引誘,而是出自其內部旺盛生命力的自發涌動,它不擇對象地投注在一個又一個“杜爾西內婭”的身上,因此我們不能通過客體對象的一致性把握堂吉訶德的愛情,只能將其作為一種無客體的欲望來看待。
二、從“無客體的欲望”到“外在的欲望”
愛情欲望應該指向外在的他者,然而堂吉訶德的愛情卻不指向任何確定的他者,他的杜爾西內婭如幻影般不夠真實。堂吉訶德不去追求實質上的激情,而是追求形式上的激情,借用齊澤克的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欲望視為一種“外在的”欲望。
齊澤克說,如果以信仰的激情為例,這種“外在”體現在這樣的現象中:人們也許難以獲得真正信仰的激情,但卻可以膚淺地模仿有信仰者的外在表現,從外在形式看來仿佛是擁有了信仰。在西藏有信徒“將禱告寫在紙上,把紙卷成一個輪子”,人們相信這樣一來紙輪轉動就相當于人在祈禱,“然后令其自轉,而不需思考”,此時人在“通過轉經輪這個中介來祈禱”,就其心理內在性而言人并沒有祈禱,但滿足于模仿祈禱的外部動作,并相信這就是信仰?!巴庠诘摹毙叛霾坏韧谡嬲男叛?,而是對心目中真正信仰的模仿。
不過,僅僅通過重復外部動作,人也是有可能獲得真誠信仰的。比如帕斯卡,他并不確信上帝是否存在,因此不知道對上帝的信仰是否是合理的,但他仍堅信即便上帝不存在,有信仰的生活也比無信仰的生活要有價值,因此必須孤注一擲地“讓”自己信仰上帝。齊澤克認為帕斯卡獲得信仰的方法就是不斷完成“實現意識形態皈依的步驟”:在無法明確上帝是否存在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祈禱、禮拜等等儀式,“投身于意識形態儀式”,“通過重復那毫無意義的姿勢使自己變得麻木,假裝你已經相信了什么,到那時,你就真的會相信什么?!?/p>
這樣的心理過程與“戀愛中”的堂吉訶德其實是非常一致的:帕斯卡追求信仰,堂吉訶德則追求瘋狂——為愛而狂。這個過程得到了漫畫化、戲劇化的描寫:《堂吉訶德》第一部第二十五、二十六章中說,堂吉訶德讀了騎士故事,突發奇想自己也要來一回因愛生狂,假裝被愛人折磨著。桑丘問堂吉訶德,既然他并沒有真的受愛情的刺激,又何必發瘋呢,堂吉訶德卻說“這就是筋節所在,正是我干這件事的妙處。一個游俠騎士有緣有故地發瘋,值不當什么;關鍵是要無緣無故地發瘋”。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心理上的悖謬:堂吉訶德承認自己是在假裝為愛發瘋,是在“模仿”別人的瘋狂,但模仿瘋狂的行為本身恰恰就是“真”的瘋狂了。
與帕斯卡獲得信仰的方式類似,堂吉訶德為了能夠獲得瘋狂而不斷“表演”瘋狂,于是真的獲得了瘋狂,而且自認為獲得了與這瘋狂相關聯的那種崇高。因此,這種瘋狂源自刻意“召喚”,發瘋之欲望也是一種“外在”的欲望。
總而言之,堂吉訶德的荒誕欲望成為了整部小說的推進動力,也提供了庸俗與崇高、嚴肅與滑稽、理智與癲狂之間彼此對話的平臺,《堂吉訶德》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主人公的欲望,但仍使讀者看清人之欲望的共通:可以說《堂吉訶德》是一幅偉大的人性欲望之漫畫。
參考文獻:
[1](法)勒內·基拉爾:《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羅芃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2](斯)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
[3](西)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楊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