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從對大班幼兒開展社會教育的實踐出發,回顧了活動開展的全過程,并進行反思,以期幼兒園、家長、教師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溝通;合作;榜樣
1.大班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具體任務和內容
大班的幼兒正是處在5-6歲的年齡段,具備良好的社會能力無論對于幼兒身心發展還是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幼兒通過集體活動,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和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適應群體。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幼兒園、家長、社會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營造一種和諧、溫暖、平等的人際關系環境,讓幼兒潛移默化得到熏陶,提供給幼兒觀察模仿的機會,讓他們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而幼兒的社會能力也正是在日常生活和學校生活中點滴發展起來的。
2.大班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
2.1準備活動
筆者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準備階段,設計了一個“小小分享會”的環節,讓幼兒主動上臺,向伙伴們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和書籍以及自身獨特的經歷。 比如,筆者曾經在準備環節開展了丟手帕的游戲,讓一個幼兒伴隨著大家的歌聲,隨意把手帕丟到另一位幼兒的身后,撿到手帕的幼兒要跟丟手帕的小朋友進行一個簡短而隆重的分享儀式,彼此交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或者講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每次上課選取的幼兒都不一樣,通過這個分享會,讓小伙伴們之間的友誼又上了一個臺階。
2.2繪本教學
由于幼兒的思維方式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在社會教育的活動中,筆者通過選取繪本作為教材,通過讓幼兒深入理解繪本中的圖畫情境,進而潛移默化領會到社會教育的教學內容。比如情緒管理方面,筆者選取了繪本《約翰生氣了》、《我可不生氣》;比如要培養團隊意識,筆者選取了繪本《想想怎么溝通的?》《開心分享》《和我一起玩》……筆者要求大班的幼兒,透過畫面,表達自己理解的內容,并解釋其中的緣由,而筆者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負責從旁引導。
2.3游戲活動
基于幼兒的游戲天性,筆者通過設置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快樂中得到社會教育。游戲分為兩大類:一是,讓幼兒懂得相互溝通團隊合作的角色類游戲;其二是,讓幼兒有規則意識,懂得自我情緒控制的規則類游戲。
對于角色游戲,首先教師設置一定的故事情境,鼓勵幼兒主動挑選扮演其中的角色,幼兒會自發深入理解故事情節內容,并盡可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表達能力,在問題情境,用自己的理解去消化故事中發生的問題,想方設法去尋找突破困境的途徑,從而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而對于規則類游戲,旨在幫助幼兒如何有效融入到集體活動中,并遵循規則的同時享受到與伙伴們一起分享的樂趣,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團隊意識。
3.對幼兒園開展大班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思考與建議
3.1重視幼兒社會教育能力的培養,提供相應的支持
(1)幼兒園要提供顯性的實踐活動支持。由于每個幼兒的實體的差異性,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顯性實踐,必須切實保護幼兒的獨特性,根據他們的年齡分段,開發出適合其個體發展需求的課程。
(2)幼兒園要提供隱性的活動支持。幼兒園方面可以通過對園內的物理空間的打造,盡可能使用暖色系的家具物品,讓幼兒感受到一種安全和歸屬感,并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設立不同功能的活動分區;在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設計出適合群體互動的活動內容,讓幼兒自覺對自我行為進行調整,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
3.2為家園合作提高幼兒的社會能力搭建平臺
筆者深知幼兒園必須結合家庭的力量一起推動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其一,要做好家長工作,通過校園開放日以及座談會等形式,向家長傳導社會教育的意義,傾聽家長們對開展該類教育的建議;其二,要依托家長背后的社區的資源,把他們納入到幼兒社會教育的活動范疇之內;其三,要充分利用各種訊息溝通工具,通過微信與qq群等讓家長及時了解到幼兒在人際溝通方面每一步的進展。
4.對教師開展大班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建議
4.1 提高社會理論素養,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從事幼兒社會教育的教師,其理論素養建立在其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科學認知的基礎上,表現在處理幼兒突發性行為是否足夠專業,采取的方法是否恰當。
比如對于幼兒打架吵架行為,不夠專業的教師只是一味地簡單粗暴地責罰,讓幼兒心靈受創也失去了學習如何處理類似事件的機會;而專業的教師,會從中發掘出教育幼兒的機會,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幼兒學習如何避免與同伴發生沖突,以及沖突發生后如何處理。
其次教師應該對幼兒的年齡進行細分,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像2.2的繪本教學,只適合于大班的幼兒,對于更低齡的幼兒其認知能力還沒達到這種理解水平。
4.2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幼兒的社會能力是由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通過與幼兒的良性互動,發展幼兒的與人溝通能力;教師通過解決幼兒突發的矛盾沖突時的自我情緒調整的表現,以身作則,塑造了幼兒臨危不懼積極應對的情緒操控力。
4.3要努力具備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技能
(1)要善于發現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契機
在與幼兒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每一個幼兒都有相應的行為特征,同一個幼兒不同時間段都有不同的行為變化,教師需要用心細察,同時做好記錄,掌握了每個幼兒的行為規律后,然后教師在特定的情境下,及時把握住教育幼兒的機會,對其展開社會教育,往往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師要提高為幼兒創造適合社會發展的心理環境的能力
從事社會教育的教師,首先要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溫暖的師生關系,作為幼兒的引導者,要在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的時候及時表達鼓勵,在情緒低落時候給予支持,盡可能為其打造一個舒心的情感氛圍;其次,教師需要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根據幼兒動態的發展狀況及時評估其社會能力的發展水平,從而在課程設計方面做出調整,讓教學活動能更引起幼兒的興趣,貼合他們的社會能力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春鳳,周宗奎.兒童外部問題行為穩定性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01)
[2]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風格與攻擊行為[D].首都師范大學 2005
作者簡介:許華瑩(1976.11)女,肇慶市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本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