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小提琴是眾多樂器中的組成部分,其發生的原理是琴弦的振動,因此振動與小提琴的聲學品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基于此,本文將分析小提琴的振動機理的模型,深入探究影響小提琴音色的因素并提出改善聲學品質的措施,旨在提高小提琴質量,為聽眾演奏出更加美妙動人的曲目,并為建立振動模型試驗提供依據。
關鍵詞:小提琴;振動機理;聲學品質
前言:
小提琴屬于弓弦樂器,被稱為“樂器王后”,由于小提琴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高度的演奏技巧,因此在管弦樂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為了能夠提高小提琴的音質,很多學者基于振動機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了各樣的振動模型、探尋了多種實驗方法。通過學界與音樂界的不懈努力,總結出了制造優質小提琴的規律,極大的提高了小提琴的聲學品質。
1.小提琴振動機理分析
1.1確定性與統計模型
在小提琴的動態響應中,分為確定區域、統計區域,其中確定區域屬于小提琴的低頻范圍,此時的頻率很容易被分割,以此來開展分析工作。反之,統計區域則屬于小提琴的高頻區域,其統計的內容僅僅包含頻域,在該區域中,具有明顯的模型重疊效果,所以在模型跟蹤方面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劃分確定區域與統計區域時,是根據600-750Hz的區間內通過波谷來劃分的,保障兩個區域劃分的準確性。
確定區域是低于600Hz音域的范圍,包括五個不同的模態信號,其中有三個體模態:頻率為fB1-≈470Hz的體彎曲模態B1-、頻率為fB1+≈540Hz的體彎曲模態B1+、接近400Hz的CBR;兩個耦合最低空氣共振模態A0,其頻率約等于275Hz、A1的頻率約等于456Hz。另外,在琴碼在固定區域中的搖擺類似于一個剛體,而在統計區域中,琴碼頭部等擺動與琴碼腳則相對平穩。如果振動的頻率超過1200Hz,小提琴的振動就會脫離空氣的流動,主要依靠創建聲音的機制來傳遞聲音。
1.2卷積模型
實際上,小提琴的振動系統非常復雜,由琴弦的運動來帶動共鳴箱與琴碼振動,進而形成音樂。為了使卷積模型更加簡化,在設計時可以忽略弓和弦的振動,重視弦、琴碼與共鳴箱的動態響應。依據這一假設,簡化后的卷積模型包括共鳴箱與琴碼兩個部分,琴碼的頂部是琴碼與弦的作用力,即Fsb,而共鳴箱位移與向應力則作為模型的輸出,即yc,可將其轉化為Fsb(xb,yb,zb,t)、hc(t)、hb(t)之間的卷積增量。經過分析,發現hc(t)、yc(xc,zc,t)對hb(t)的影響較小,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琴碼對于確定區域的實際貢獻則較小。
1.3動態接觸模型
在安裝小提琴時,琴碼振動便屬于動態接觸振動,接觸面分為兩個,即琴碼腳與面板、琴弦與琴碼。依據赫茲基礎振動理論,對于每個振動模態的變化都會影響琴碼的共振、振頻的變化。將琴碼安裝在面板時,琴碼腳與面板、琴弦與琴碼之間的界面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接觸面的面積、面板與琴碼的粗糙程度、琴碼的材料、弦的力量等。另外,由于琴碼結構的變化對于小提琴的影響較為明顯,所以動態接觸模型對于分析小提琴振動機理的變化也相當敏感[1]。
2.小提琴聲學品質分析
2.1影響音色的因素
上文說道,小提琴的振動機理較為復雜,因此影響音色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琴弦的影響。在小提琴演奏的過程中,弓弦與琴弦做垂直運動,弓毛在某一位置與琴弦接觸,此時琴弓會有一定的力作用在琴弦上,即“弓壓”,而拉弦、運弓的具體速度稱之為弓速,正式這樣的運動直接影響了小提琴的音質。因此,弓壓與弓速需要保持協調,弓速小于弓壓,就會發生“擠壓”的聲音現象,而弓速大于弓壓又會發生漂浮的噪音,嚴重影響小提琴的音色。
(2)琴碼的影響。在小提琴中,琴碼具有傳遞振動的總要作用,其具有靈敏的特征,能夠將微小的聲音轉化成明顯的聲音。在保障強度符合琴碼需求的前提下,能夠準確的傳遞振動而形成的聲音,所以說琴碼對于小提琴的音色具有直接的影響。當共鳴箱與琴碼產生共振或者接近共振時,琴碼對于面板的作用力就會明顯的增加,進而提高小提琴的振動;琴碼的寬度、高度與厚度也是影響小提琴音色的重要因素,如果將夾子夾在琴碼上,就會降低聲音的傳遞,實現降低聲音的目的。
2.2改善聲學品質的措施
由于小提琴的音色受多方因素影響,所以要想改善其聲學品質也要從多方面入手:
(1)琴弦的粗細。對于材質相同的琴弦來說,當演奏至音高的部分時,較粗的琴弦則需要更多的拉力,但是不易發生彎曲,聲音更大,而細弦的聲音則更加明亮。因此,對于聲音較為尖噪的小提琴可以更換粗淺顯,而聲音低沉的則可以通過細琴弦進行改善。例如:要想在E(E5)的琴弦中獲取金屬質感的聲音,便可使用較細的琴弦,而琴弦加粗的方式較多,包括在A、E弦上纏繞鋁箔、將銅絲纏繞在D弦、將銀絲纏繞在G弦等。
(2)琴碼的選擇。如果小提琴的聲音不通暢,可以更換較薄的琴碼,選擇木質較軟并且體積較小的琴碼。反之,如果小提琴的聲音較為尖噪,則需要更換木質較硬、體積較大、琴碼腳稍厚的琴碼,但是要保障的在恰當的范圍之內。
(3)面板的設計。小提琴面板的形狀對于音色、清晰度與力度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面板的薄厚程度則是另一個影響的因素。面板的設計是依據小提琴的形狀、面弧的高度、木質的硬度等因素決定的,而背板主要是將面板的振動反射回去,因此背板的弧度不能太高、中間厚兩邊薄且弧度成尖圓的狀態。
(4)音柱的長短。如果小提琴的音色較為沉悶,可已經更換較長的音柱,如果音色較為尖銳,則可以更換較短的音柱。在調整音柱以前,需要放松琴弦,避免損傷琴板[2]。
結語:
綜上所述,小提琴的振動機理較為復雜,而研究其機理的模型較多,在實際分析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機理模型,適當的調整小提琴的聲學品質。以此為基礎,在掌握影響小提琴音色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恰當的方式使小提琴的聲學品質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所以,可以將文中的模型與改善方式應用在調節小提琴的環節中。
參考文獻:
[1]張承忠.小提琴振動機理及聲學品質[D].華南理工大學,2014.
[2]劉雷峰.小提琴的振動及聲學特性分析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