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堯臻
摘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建設的三大法寶。在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仍然需要這三大法寶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只要我們始終重視和不斷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就能為黨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三大法寶;黨風建設;繼承創新
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作風建設作為黨的生命線,放在黨的建設的突出位置,緊密聯系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新特點,創造性提出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就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加強作風建設一直貫穿于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武裝奪取政權的全過程,貫穿于我們黨鞏固新生政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過程,成功地實現了由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歷史性轉變,經受住了革命勝利和執政的考驗。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迅速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把我們黨的一些原則性要求變成具體的措施和行動,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治國理政上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新思路。
一、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正確把握前進的方向
黨在幼年時期,由于沒有經驗,理論脫離實際,黨的主要領導人分別犯了右的和“左”的錯誤。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理論聯系實際,及時改變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率領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發,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并逐步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黨克服了各種困難,戰勝了國內外強大的敵人,使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1956年就建立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建設、改革、發展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事實證明: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黨的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二、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盡管不同歷史時期黨的任務有所不同,但是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改變。從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一貫宗旨。90多年來,我們黨為了人民的利益,實現對人民的承諾,始終堅持吃苦在前、奉獻在前,不懼怕流血流汗,乃至犧牲寶貴的生命。老一輩革命家的親民、愛民、不擾民的工作作風,就是全黨的楷模。解放后毛澤東經常乘火車視察祖國大江南北,從不興師動眾,出發前通知沿途有關省市領導人,不要在停車地方或下車車站迎接陪同。周恩來1958年7月到廣東新會調研,隨同的只有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和省公安廳副廳長、佛山地委第二書記等幾個人,視察中只開一輛吉普車,總理坐在車廂中間的一張小板凳上。周恩來曾多次到過北京百貨大樓,就像普通顧客一樣,有時從東面正門進去,有時從南邊的旁門進去。劉少奇經常以普通群眾的身份深入人民群眾當中,每次外出都要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做到“出差四不準”:“不迎送,不請客吃飯搞鋪張浪費,不收別人禮物,參觀時不搞前呼后擁的陪同。”1958年7月12日,在天津開往濟南的列車上,劉少奇坐在硬席車廂里,與天南海北的旅客推心置腹地親切交談,直至深夜。鄧小平每次外出視察前,都要通知各地:不搞迎送,不請客,外出參觀考察不斷絕交通,不坐小轎車,一律乘面包車。外出休假游覽時,鄧小平還囑咐:“大家都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互不干擾。”陳云外出視察時給各省領導定下了一條八個字的鐵規矩:“不接不送,不請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視察時身體力行八項規定,不封路、不鳴笛、不迎送,入住酒店普通套房吃自助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
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是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是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誕生和成長的。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黨的興衰在人民,黨的命運在人民。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無論環境怎樣變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不能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不能忘,密切聯系群眾這個優良傳統不能丟。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兵力60萬要對決國民黨軍80萬,但解放軍有590萬老百姓提供后勤支援,平均每一名戰士身后有9位民工。陳毅元帥贊嘆: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今天要做到密切聯系群眾,就必須深入群眾,先解決群眾生活中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努力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好轉。
三、只有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
毛澤東說,批評和自我批評,就好比打掃房子和洗臉一樣,是應該經常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內“左”傾路線占統治地位時,提倡“批評”,但沒有提倡“自我批評”,批評成為攻擊個人和“殘酷斗爭”的代名詞。延安整風運動,采取了以自我教育為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達到了統一思想、團結同志的目的。黨在成長和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多次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自身建設。如1927年的“八七會議”、1935年的遵義會議、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是我們黨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糾正自身的錯誤,確立和恢復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增強了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實現歷史性轉折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最可貴的是我們黨的領導人也勇于正視和糾正自己的錯誤,主動地作自我批評。延安整風后期審干曾出現偏差,傷害了一些同志,毛澤東親自召開大會賠禮道歉,正是這種精神,更加推動了黨的團結統一。李立三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歷史上曾經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后來在不少大小會議上,他常說:“我叫李立三,過去犯過錯誤……”他犯錯誤時年僅30歲,犯錯誤的時間只有3個多月,但他卻自我批評了30多年,這也是他對黨風建設的特殊貢獻。
綜上所述,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有力武器。只要我們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抓出成效,實現黨風的根本好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