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
摘要: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足和問題.對于新課改提出的教學標準,也沒有辦法達到滿足。為了迎接新時代所提出的標準以及挑戰,我們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創新的思想和手段,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對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從而進一步地提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模式的融入,給出了幾點相關的創新建議和對策,來日后高中語文教學中創新精神的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創新
一、引言
在新課改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進行了重新的定義,也給予了十分重視的關注度。所謂人的思維,就是人所看到的、所領悟到的、所行動的。這些行為都受到了以思維為核心的支配,如果沒有思維,那么就沒有創新。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的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曾經說過:“如果要想在科學上取得一定的成績,那么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而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創新思維,在思考問題的過程當中,加入一定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它具有一定的優勢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一方面,思維訓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因為,語言和思維二者之間的聯系十分的緊密,語言可以承載著思想,而思想可以傳遞著精神;;另一方面,語文的教學覆蓋的面積十分廣泛,它的內容可以延伸到生活之外。而且語文的教學內容的十分豐富,從而決定了教學方式的靈活,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地培養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變成了教師的工作重點。因此,本文就語文教學中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融入,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幾點關于創新教學的對策和建議,對日后的創新教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二、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因此,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迫于高考和升學的壓力,教師們通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語言的實際運用之上。同時,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采取的也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掌握文字的使用規則,并沒有對文字的內在涵義及其文化特征進行詳細的講解,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學生們雖然能夠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文字表面的意思,卻不會靈活地運用,在實際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仍然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自身學到的知識。教師們也忽略了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主體,而不是一味的唱獨角戲,應該提升和學生之間的配合程度。反觀在如今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配合度十分低下,通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一邊倒情況,導致課堂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不是十分的理想。而且,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之下,對于自己的觀點也沒有及時的提出,雖然會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可是學生們也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最終也只是似懂非懂,導致自身的語文知識框架不牢靠,一觸即塌。同數學和其他的理科學科相比,語文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而且語文教學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較為低下,長期以來古老守舊的教學方式,使同學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逐漸的減弱,最終喪失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模式創新
3.1 改變傳統觀念,激發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往往將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了根本出發點,教師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長期以來這種守舊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思想局限于傳統的固定框架之中。因此,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理念。將過去單一的知識傳送,變成如今的探究式互動合作學習。教師們應該將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啟發,對學生的回答要做出適當的肯定。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不應該將關注的目標單一的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之上,應該考慮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教材中理論知識的內容,結合一定的德育教育,用教材中人物的高尚品質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所體現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同時,教師也應該對自身嚴格要求,以自身作為榜樣,給學生們樹立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他們日后發展成為全方位的綜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打破集中性思維,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傳統的語文教育中,對于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一套固定的回答方式和標準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根據這一種不良情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應該對課堂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多引入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一些變式訓練,在訓練中培養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養成。同時教師還應該尋找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入手,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對于學生們的發言,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認可,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大膽提問的良好習慣,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就可以證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讓學生在提問中收獲思維的擴展。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將發散性思維廣泛地應用到作文的教學中,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立意,鼓勵學生提出創新的觀點,將創新的因素融入到作文中。例如,一個題目就可以存在“一題多寫”、“一事多寫”的情況,而且根據一個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出不同的內容和主題,從而表述學生們不同的觀點,這也是提升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一種有效途徑。
3.3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創造力和想象力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是由想象開始的,牛頓可以從蘋果落地的現象推理出萬有引力的定律;瓦特可以對蒸汽機產生想象力,從而想到蒸汽動力改良供蒸汽機。由此可見,如果在創造的過程中沒有想象力的參與,那么創造力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培養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可以為學生們創造力的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語文教學和閱讀訓練中都離不開想象力這一內容,尤其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的時候,運用到想象力的地方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我們在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章中所描繪的場景、人物,來激發學生適時的展開合理的想象,讓學生沖破現實的牢籠,在想象的世界中真正的實現視通萬里的宏偉目標;同時,在對語言中畫面的情景進行想象的時候,學生們也可以加一些自己的感悟語言,讓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去揣摩和猜測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教師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們續寫、改寫文章情節等方式,來訓練學生們的想象力,提升學生們思維的活躍程度,鼓勵學生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一系列的修辭手段,自己重新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從而在寫作中使學生們的想象能力不斷的獲得提升,為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3.4 打造和諧師生關系
教師們應該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思想,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才是教育的首要對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一個統治者的角色,他們應該成為學生們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他們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親人,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是主體的作用,而不是主宰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讓學生產生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應該用一個平易近人的謙和的態度去感染學生,打造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提升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同時,還應該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真正的感受到活躍的氣氛,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素質教育受到了各界高度重視的今天,我們應該遵守在新課改中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育要求,將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擴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對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指引,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打造一個和諧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的將創新的思想和創新的教學方式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創新型發散思維,為日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打造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擁.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期刊論文]《科技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6年6期.
[2]何桂香.淺析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研究[期刊論文]《東方教育》,2012年8期.
[3]鄒權.試談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期刊論文]《空中英語教室(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期.
[4]龍勝好.淺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期刊論文]《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3年5期.
[5]雍春霞.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期刊論文]《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