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
摘要:初一學生剛剛跨進中學校門,學習與小學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一下難以適應。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比較茫然,不知要如何去學。本文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怎樣幫助新生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
關鍵詞:新生;樹立;語文;信心
十二三歲的孩子,突然離開了爸媽的呵護,跨進了陌生的初中校門,一下子就有了諸多的不適應。尤其是初中的學習時間不再像小學那樣充裕,老師不再像小學那樣手把手地教,他們有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來應對這些困難,面對著這種處處要求自己主動積極的現狀,一下就變得茫然,不知所措了。許多學生也許是因為父母的影響,也許是學長學姐的經驗之談,他們都很重視數學、英語的準備,認為這個上了初中難度要大得多。所以,進入初中之后,反而學得不錯。對于已經學了六年的語文則沒有想得太多,因此,就有了很多的不適,尤其是第一次考試之后,更是覺得沒信心了。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怎樣幫助初一新生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呢?
一、端正學生的思想
要幫助學習樹立信心,我們首先要端正他們的思想——既要重視,也不畏懼。我們要改變學生那種“語文不及數學、英語重要的思想”,讓他們明白語文和其他科目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這并不是因為我們是語文教師就說它很重要,這是因為學科特點決定的,語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豐富心靈,提高理解能力,許多的知識可以馬上運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而且還將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僅可以加強與別人的溝通,幫助他們交友,還可以在以后幫助他們找工作,拓寬自己的人脈。我們需要重視語文的學習,但不代表它就難得讓我們害怕。有的學生剛進校的第一次考試沒有考好,這并不是因為語文知識難,而是因為他們的態度不對,學習方法不對。所以,不用畏懼,只要我們端正好心態,運用好的學習方法,其實學好語文也不難。
二、教給具體可行的方法
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具體可行的方法,讓他們收獲到付出后成功的喜悅,有了這種成功的體驗,他們的信心自然就會增強。我們教給學生的方法不要太復雜,應該簡單可操作,并容易堅持下去。
對于初一的新生,我認為他們首先要做好預習,每節新課前把課文中的那些基礎的字音、字形、詞語的意思弄清楚,把課文讀熟;其次,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聽課,做筆記,不能開小差,因為這個時候語文老師的教學不僅僅是在給他們講重點,還是在教他們學習的方法。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一課《春》,教師通常都講得很細,一方面是這篇文章寫得太美,必須細細品味,另一方面就是教師都希望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明白如何賞析優美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還希望學生能從多角度去觀察、描繪眼中的景物。在第五自然段,寫春風的部分,作者從觸覺、嗅覺、聽覺方面著手,把無形、無味的春風給寫得溫暖、柔和與清新。這里學生就可以學習作者,用熟悉而具體的事物來表現那些抽象的事物。課堂上聽懂了,每天在課后還要花一點時間去復習,否則,學過的知識也會很快忘記。
除了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我們還要教學生做積累,否則他們的語言能力就得不到提升。一上初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驟然變緊了,因為他們要學習的科目增加了許多,用到每一科上的時間自然就少了。要求他們多讀課外書,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就成了一句空話,他們感覺自己每天寫作業都來不及,那還有時間或心情來讀課外書。誠然,閱讀經典名著是學生提升語言能力的一種最佳途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內做好積累。比如,摘抄教材中的或者閱讀材料中的好詞佳句,然后把他們背下來。如果他們能夠每天堅持去做,收獲也不小。像七年級上冊的《雨的四季》中,優美而生動的句子隨處可見:“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當田野上染上一層金黃,各種各樣的果實搖著鈴鐺的時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靜了。”……
三、加強監督,給予指導
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對于不同知識的學習我們都教給了學生具體的方法,但他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仍然還是困難。為什么?因為沒有解決好知與行的問題,也就我們說的沒有把方法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教方法,而不監督他們,加強他們的練習,幫助他們提升能力。尤其是在一開始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我們必須采取強制手段,對他們進行監督與檢查。當然,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做這件事的重要性,自覺去做,其次才是幫助他們堅持下去。就像前面提到的預習,我們可以在每次上新課之前進行一個抽查,看看哪些學生認真去做了。對于沒有認真做的學生自然要適當地懲罰一下,以加深他們的印象,形成自覺性。不然,再好的方法不去落實,也是白搭,老師不嚴格管理,學生沒有形成自覺性,一放任他們的壞習慣倒是很容易就形成,這時候再想去改正就難了。
四、進行正面積極的評價
剛上初中的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特別希望能在新的學校、新的班級里好好學習,給老師同學一個好的印象,有一個好的開始。所以,他們也會很努力去學習。教學中,我們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定要客觀地去評價,盡量積極地從正面去分析問題。比如,學生考試沒有考好,我們不要直接就用一句“不認真”來評價他們,而要聽聽他們的想法,看看他們是那些地方存在問題,沒有弄清楚——是粗心沒有讀清題,還是理解錯誤,還是時間不夠。弄清問題再幫助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很笨或者學好語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如果他們通過實踐,取得了進步,則會更有信心,也更加佩服老師,愿意聽你的建議,語文當然也就越學越好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