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海是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邊緣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旅游資源。近年來,南海海域熱點頻發,主權爭端、海洋資源爭奪等問題凸顯,南海海洋安全形勢復雜而嚴峻。在最終解決南海爭端問題前,為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預防事態持續惡化,在區域內締結低敏感領域的合作,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南海;合作
南海是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邊緣海,與太平洋、印度洋相連接,與我南海周邊接壤的國家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南海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濱海和海島旅游資源、海洋能資源、港口航運資源、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南海及其周邊海洋是我國和周邊國家、地區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空間以及寶貴財富。[1]
然而,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島礁,引發南海爭端。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域外大國的介入,我國周邊海域熱點頻發,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島嶼主權爭端、海洋劃界糾紛、海洋資源爭奪等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的海洋安全形勢復雜而嚴峻。
因此,在最終解決南海爭端問題前,為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預防事態持續惡化,在區域內開展低敏感領域的合作,很有必要且意義深遠。
一、政治合作
2013年9-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李克強總理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2013年以來我國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等方案計劃。我國海洋事務主管單位國家海洋局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有關涉海國際組織簽署了多份政府間或部門間的海洋領域合作文件,推動建立海洋領域外合作平臺,實施了近70個海洋合作項目。南海地區合作呈現積極的態勢,極大得推動了與各國海洋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理解,加強南海沿岸國家的互信和合作,維護了南海局勢平穩發展。
(一)海洋與氣候變化合作
南海島礁分布廣泛,孤懸于海平面上,可以擁有為其面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海洋區域。氣候變化、溫室效應的一系列影響使得南海眾多爭議島礁面臨著被上升海平面“吞噬”的危險,由珊瑚礁構成的島礁面臨著被酸化的海水逐漸“侵蝕”的厄運,南海周邊部分國家的海岸線倒退,島礁面臨被淹沒的威脅,這將會使沿海國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等海域的范圍改變。它們的沉沒對于國家海洋權益主張范圍的影響不容小覷。南海海域已存在海洋權益矛盾和海權爭端,加之氣候變化這一變量因素,局勢將會更為復雜與嚴峻。[2]
面對日益嚴峻的溫室效應,中國和東盟各國聯合起來,搭平臺、促合作、謀求解決之路,中國與東盟國家海洋合作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以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態系統聯合實驗室為例,實驗室開展的“安達曼海珊瑚礁白化現象研究”對泰國也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在泰國,旅游業是其支柱產業,珊瑚礁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旅游觀光資源。但近些年由于受到持續性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泰國安達曼海海水溫度升高,當地的珊瑚礁面臨較高的白化風險。實驗室的這項研究通過認識厄爾尼諾影響安達曼海溫度異常的機理,提高了泰國對珊瑚礁白化的預警能力,得到了泰方人員的認可,雙方加深了海洋領域的合作。[3]
(二)海洋環境保護
隨著南海海域周邊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膨脹,陸源污染物加速向海洋排放,海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峻,南海豐富的漁業資源和重要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海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流動性決定了僅靠一國之力無法有效應對,必須要依靠國家間的合作來共同治理,才能保護南海海洋環境。
自2011年《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實施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等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合作。在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政府共同組織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大型國際合作項目——扭轉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項目中,中國承擔了紅樹林、海草、濕地和陸源污染四個專題的全部工作,并全程參與了珊瑚礁和漁業資源保護兩個專題。該項目通過對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增加居民、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參與保護海草的行動,減少破壞海草場的行為,實行了對海草場的可持續管理,保護了海草場的生態系統。
2015年,為應對當今顯著增長的海上溢油風險,中國和東盟在青島主辦了東盟地區論壇海上溢油區域合作研討會,旨在推動東盟地區論壇成員國在海洋溢油領域的合作。
(四)海洋防災減災
中國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曾經談到“沿海地區人口最稠密、生產生活要素最多元、財富最集中,一旦發生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會嚴重”。近年南海海洋災害雖然發生頻度降低,但是單次過程強度有增加的趨勢,南海海洋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目前,中國已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以實現南海區域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災害預警信息共享。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曲探宙介紹“我們和南海沿岸國家也建立了海嘯預警聯動機制,主要實現災害預警信息共享,現在可以做到7分鐘之內準確預測到有可能引起海嘯的地震強度和范圍,在8分鐘之內發出海嘯預警信息”。
(五)海洋執法合作
中國與東盟一衣帶水,而南海同相鄰的海區之間有許多通道,是海上航行之所必經之域。保障航行安全成為了中國和南海周邊國家的共識。目前開展了中國—東盟國家海上聯合搜救沙盤推演并建立了搜救熱線平臺,有利于加強中國—東盟海上搜救合作,增進中國—東盟海上搜救機構相互了解,推進相關國家在我國南海及周邊海域搜救的協調、配合。
二、經濟合作
中國與東盟早在2010年便建成了自貿區,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以上,成為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與合作典范。[4]據《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6》統計:“2015年在國內外經濟總量總體下行壓力加大的趨勢下,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初步核算,2015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6466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與上年基本持平,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可比增速為70%,保持率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的發展態勢。”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亮點。endprint
2013年,中國與東盟共建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網絡,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論壇宣言》,沿海港口城市自愿加入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2011年8月19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可行性研究報告》有關內容在2011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發布,包括了中國、越南,以及隔海相鄰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文萊等七個國家。籌備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提升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貿易規模與水平。中國欽州港與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締結國際姐妹港,加速兩國間的貿易發展。
三、文化交流合作
隨著中國和東盟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合作走向深入,包括文化在內的人文交流合作正成為中國和東盟國家關系發展的新支柱,形成了雙方人員往來的新格局,文化交流合作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舉辦了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中國—東盟青少年藝術盛典、中國—東盟禮儀形象大使大賽、中國—東盟國際微映像節啟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游戲展等活動,突顯了中國和東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愈加火熱,為雙邊關系“增色添彩”。目前,從官方到民間,中國與東盟之間在演藝、文化產業、節慶會展、語言教育培訓、旅游、體育等方面合作成績斐然,文化貿易向多元化發展,交流領域和渠道不斷擴展。
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建立了“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議”等機制,中國—東盟文化合作人才培養支持體系業已建成,中國還在東盟國家開辦了30多所孔子學院,分別在泰國、老撾和新加坡等國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5]
一系列文化“大戲”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彼此間領略到對方燦爛的民族藝術精華。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民眾對彼此的影視作品并不陌生。中國電視劇《包青天》在泰國人氣長盛不衰,電視劇《三國演義》在柬埔寨家喻戶曉,當代都市劇《歡樂頌》在新加坡引發廣泛討論。[6]不少中國企業家看好中國—東盟跨境旅游業發展,并逐步投入資金、人流加速布局東盟文化產業市場。
當前形勢下,海洋領土與權益糾紛是中國與東盟南海國家的重要政治議題。隨著南海仲裁案的告終,東盟南海國家以對抗等傳統方式解決海洋爭端的國家意思正在消退,區際間緊張的政治氛圍逐漸得到緩解,謀求合作的政治、經濟、文化空間逐漸擴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略的需要,同時該區際性和功能性的合作在緩和中國與東盟南海國家海上矛盾、增益多邊關系上具有巨大潛力。“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只有讓東盟民眾真正感受到合作共贏的成果,享受合作帶來的發展,理解中國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誤會,實現南海區域穩定發展。
在中國與東盟的海洋合作中,當雙方在海洋握手,突出海洋合作主題,從經濟合作入手助力政治合作時,必將大大促進彼此關系的發展。相信未來中國與東盟關系將更加緊密、合作將更加深入,在更多領域和更廣層次上進行更為廣泛的互利合作。在日漸緊密的合作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南海各國將彼此更加寬容、更多溝通與理解、多做彼此合作有利的事,共同建設一個穩定繁榮的亞太、共享海洋發展。
參考文獻:
[1]《南海》,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6%B5%B7/27429?fr=aladdin,2017年9月17日。
[2]張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南海周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探討》,《東南亞研究》2016年第6期。
[3]《海洋局:中國與東盟低敏感海洋領域合作成果豐碩(3)》,湖南新聞網,http://www.hn.chinanews.com/news/0427/ 2016/ 266109_3.html,2017年9月18日。
[4]《學者:中國推進南海戰略,需要這四大招》,鳳凰資訊,http://news.ifeng.com/a/20170413/50934195_0.shtml,2017年9月18日。
[5]《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火熱”》,騰訊房產,http://beihai.house.qq.com/a/20170404/006682.htm,2017年9月18日。
[6]《綜述:中國—東盟全方位人文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和訊新聞,http://news.hexun.com/2016-09-11/185979575.html,2017年9月18日。
作者簡介:朱平(1991.01)女,民族:漢,籍貫:江西,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國際關系,單位:外交學院在職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