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祥+豐峰+成輝
摘要:鹽城豐富的土地、農產品、勞動力、工業產品、海洋資源和旅游資源只有通過運速快、運量大、運費低的高速鐵路建設,才能進一步提高通達效率,從根本上改善投資環境,潛在優勢才能轉變為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
關鍵詞:高速鐵路;區域競爭;產業轉移
“十三五”期間,鹽城向南、向北、向西等多個方向的高等級鐵路(城際鐵路)將相繼建成通車,承接高鐵效應、發展高鐵經濟,對于迅速提升鹽城成為蘇北城市群中心地位、打造長三角北冀區域增長極具有現實而深遠的重要意義。
一、高鐵給鹽城帶來的機遇
(一)進一步提升區位優勢
鹽城已經形成了高速、鐵路、航空、港口為一體的立體化大交通網絡,隨著“K狀高速鐵路網的建成,鹽城在蘇北及東部沿海的鐵路交通樞紐地位將逐步確立。通往周邊重要城市的時間大為縮短,“1小時都市圈”內有上海、蘇州、無錫、南通等城市,1.5小時即可通達杭州和包括南京在內的省內所有設區市,北京、西安、青島等重要城市都將納入鹽城半日達時空范圍。鹽城的區位交通優勢更加突出,不僅為鹽阜人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時,對于鹽城深度融合長三角城市群,接軌上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二)進一步促進服務業發展
高鐵沿線節點城市間的人員、物資、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集聚效應明顯,將帶動鹽城現代服務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包括江、浙、魯、豫四省和北京、西安等高鐵沿途區域城市在內,輻射半徑1000公里的“半日商旅圈”將為沿海新興工商業城市、東方濕地之都——鹽城帶來巨大潛在商旅消費群體,將帶動商貿休閑、餐飲住宿、交通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徐宿淮鹽和鹽通客運專線建成后,將分流新長鐵路現行客運班列,從而改變我市公鐵貨運格局。低廉的鐵路運輸價格將大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促進我市倉儲物流、交通運輸、交易市場等現代物流服務業發展。高鐵貫通將有力促進鹽城及周邊地區整合旅游資源、做強旅游品牌,打造城市特色名片。
(三)進一步凸顯承接產業轉移優勢
上海是泛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隨著其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地位的確立,傳統產業正在向以上海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及更大的時空范圍城市延伸和擴展,產業轉移向沿江、沿海、高速、高鐵等重點軸線區域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鹽城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又與上海地緣相近、人脈相親,隨著鹽通、滬通高鐵的貫通,鹽城的諸多優勢進一步凸顯,必將成為上海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
(四)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
高鐵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加劇沿線城市的“同城一體化”進程,促進上班族“鐘擺式”遷徙,相對于上海、蘇南城市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鹽城有著生態優良、環境優美、城市兼容性高、生活成本低等獨特優勢,鹽城將有可能成為異地市民休閑度假、居住養老的重要目的地,工作在江南、生活在鹽城的“雙城模式”也許會成為現實。鹽城作為沿海地區重要鐵路樞紐,所承擔的功能必將促進我市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營造創業環境,改善生活條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來鹽創新創業、更多的客商來鹽投資興業、更多的人群來鹽定居置業、更多的游客來鹽購物旅游。
二、高鐵使鹽城面臨的挑戰
K狀高速鐵路貫通,給鹽城帶來“彎道超車”的后發優勢,將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區域競爭更加激烈
徐宿淮鹽高鐵、連鹽快速鐵路、鹽通高鐵、鹽泰錫常宜城際鐵路、滬通高鐵把沿線城市都帶入了上海“3小時經濟圈”,縮短了蘇北各市與蘇南各市和上海的時空距離,沿線各地基本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都在蓄勢待發搶抓高鐵機遇競謀發展。在承接蘇南、上海的產業轉移中,鹽城將明顯受到南通、泰州、淮安等周邊城市的阻滯,這種阻滯不單緣于地理區位,更來源于我市與其發展的趨同化。因此,如何科學準確定位,凸顯比較優勢,錯位互補發展將成為制勝關鍵。
(二)潛在“虹吸效應”危險
高鐵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流動便利性的同時,也會吸引沿線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發展環境更為優越、行政效能更高的中心城市聚集。所以既有知名度高、配套功能完善、經濟實力強的城市吸引力更大,獲利會更明顯,而欠發達地區會因為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滯后、吸納能力有限、城市品牌吸引力不強等原因,可能會面臨消費者、投資者等流失的窘境。在高鐵所帶來的新一輪分工布局中,部分依賴低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的企業可能會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部分人才、資金、企業可能流向經濟實力更強的城市。這就是高鐵所帶來的負面的“虹吸效應”。
(三)配套功能不完善
城市功能不突出,綜合交通不配套,現代服務業體系不健全,景區景點設施不完善等,影響了我市城市形象的提升,削弱了高鐵對鹽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鹽城優良的生態資源和特色旅游資源的品牌和效應在高鐵通達地區彰顯不足,缺乏持續強勁吸引力。
三、鹽城迎接高鐵時代的對策建議
借力高鐵機遇和自身資源優勢,深化與上海、蘇南等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打贏生態經濟牌,用不同于經營物質產品的新理念經營服務產品,激發外來消費需求。從鹽城的自然資源、基礎條件和產業功能角度進行科學定位,與周邊城市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避免同質競爭。著力打造長三角區域高品質生活、休閑、娛樂為主的宜居宜業宜商城市,注重環境保護,深挖城市特色文化資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和功能,提高居民群體素質,調整三大產業布局,吸引人群到鹽城工作與生活。
鹽城具備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有機食品的有利條件,應大力支持中產以上階級投資農業,建立生態農場,發展觀光設施農業。對產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大力引進集研發、總部于一體的高新企業或者勞動密集型企業,既利于節能減排又能吸納就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吸引消費,推進產業、城市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協調發展。深挖全市旅游資源優勢與特色,進行點面統籌規劃,依托自然資源明確各縣區發展重點,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扶持發展先急后緩,延長旅游產業鏈,打造品牌增強持續吸引力。
要加大對接力度,積極布局全市專業產業基地。要借助上海功能定位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主動承接以機械、電子生產為主的制造業,努力實現鹽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本文為鹽城市黨校系統立項課題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