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霞+于小惠
摘要:隨著電視商業化進程的演進,電視過度娛樂化傾向明顯,各種娛樂節目占據熒屏,長久下去,不利于電視生態的良好發展。而電視媒體既承擔著娛樂消遣的功能,同時也承擔著文化傳承的功能。這就要求電視媒體既要實現節目本身的娛樂性,又要承擔起傳播文化的使命。如何平衡好電視節目中文化性和娛樂性的關系,從而獲得良好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已經成為當前電視媒體所面臨的一大難題。[1]
關鍵詞:電視節目;文化性;娛樂性
一、當前電視熒屏娛樂化的事實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寫道,“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無怨言,至無聲無息,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2]這種娛樂至死的說法雖然有點偏激,但是當前電視節目中存在娛樂過度的現象仍然是不可否認的。
當今各種娛樂節目充斥熒屏,從相親節目,到選秀節目,再到明星真人秀,數量繁多,其中也存在著夸張作秀,搞怪煽情,奢華鋪張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無“文”則行之不遠,缺乏文化內涵的電視節目是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的。
對電視過度化娛樂的批判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離開娛樂的電視又是觀眾不能接受的。因為“電視熒幕是個特殊的載體,因而需要有最大眾化的表達方式”。[4]所以我們要將文化性和娛樂性很好的結合起來,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電視傳播與文化傳承
1.電視媒體傳承文化的優勢
電視在文化傳承中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電視因其獨特的技術屬性,使文字與圖像,意義與形象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傳播的信息非常豐富;其次它運用視聽手段于一體,給人帶來非常強的沖擊力和現場感。此外它的受眾不需要報紙,期刊等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識字能力,因而具有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這些因素使得它在大眾傳播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2.電視媒體傳承文化的使命
傳播學家拉斯韋爾和社會學家默頓都認為,傳媒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文化傳承。大眾媒介具有文化屬性,要求媒體要注重文化內涵,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作為黨領導下的新聞媒介,電視媒介具有傳遞和傳承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電視節目的功能和價值體現在促進文化傳播,承擔起教育的使命;體驗社會生活,給觀眾帶來審美愉悅;記錄歷史,滿足觀眾的認知需求等等各個方面。電視媒體的從業人員要具有強烈的傳播文化的使命感。
三、文化使命與娛樂精神
1.以文化資源作為精神內核
(1)借鑒吸收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其中獨有的資源,可以造就節目的文化高度和文化價值。傳統文化歷經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保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精華,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體現著民族精神,它的獨特內涵可以對觀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媒體人可以以當今的時代視角去審視文化遺存和各種文化現象,從中提煉出實質精神,并與生活素材相融合,從而創造出更具品位的電視節目。
(2)充分利用時代文化。電視節目的策劃也要充分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新知識。針對大眾的需要,合理安排節目內容,保證傳播知識的實用性,多傳遞一些現代社會人們關注和渴望了解的內容。如《天天向上》在內容上就緊緊抓住當代社會的主流和本質,將大眾與精英人物相結合,倡導一種真、善、美的理念。
(3)傳遞人文關懷。媒體人要堅守以高品質、高品格、高品位為創作導向,增強文化底蘊和內涵,凸顯文化氣息,喚起觀眾的人文情懷,給當代人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如《朗讀者》就做到了這一點,它通過嘉賓們分享曾經打動過自己,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讓觀眾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和優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
2.以娛樂作為表現形式
(1)靈活的賽制設定。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是采用團體賽的形式,選手身負雙重使命感,第三季變成兩支隊伍同時上臺進行對抗,使得節目更加具有可看性。而《漢字英雄》采用多輪淘汰制,復活賽制等比賽規則,使節目充滿懸疑,非常刺激,十三宮、車輪戰等形式營造出了緊張的氛圍,具有很強的可看性。
(2)視聽元素的運用。在策劃電視節目時,要注重節目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綜合利用視聽手段可以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視聽感受。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通過第一現場和第二現場的交叉剪輯,豐富了視覺信息,使得每一個選手的表現更加地立體,也更加全面,也給節目增添了生氣,使得節目具有了更加故事化,情感化的表達。
(3)節目參與者的設置和選擇。電視節目中的人物角色包括主持人,選手,嘉賓等等。如《中國成語大會》的主持人張騰岳風趣幽默,睿智博學,能夠靈活應變,在節目中也能做到穿針引線,具有很強的對于節目的駕馭能力;《中國詩詞大會》對于選手的塑造就非常成功,很好地展現了選手的個性特征和個人魅力,如就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娛樂性與文化性創新融合
娛樂作為一種包裝手段,既可以為通俗文化服務,同時也可以為高雅文化服務;高雅文化也可以為“娛樂的電視節目”提供豐富的表現內容,關鍵在于如何找到兩者的契合點,使之更好地融合。
《見字如面》作為一檔用娛樂包裝的文化節目,它巧妙地引進了許多當紅影星,為朗讀這些舊式信件,并對一些文本進行了創造性的改寫,并邀請嘉賓介紹信件寫作背景,同時對信件進行點評,將文化性與綜藝性進行了創造性的融合,使得文化因娛樂而變得有趣,娛樂也擴充了它的表現領域。
而《天天向上》作為一檔高文化品質的娛樂節目,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全新的姿態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將節目定位于傳播禮儀文化,擔當了文化傳播的使命。它通過文化來引導娛樂,從而提升了節目的品位,使觀眾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小結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電視節目策劃在進行時,要在多考慮媒介責任的基礎上融合一些流行節目的樣態,將娛樂和人文進行很好的對接,以服務大眾為目標,兼顧思想性與通俗性,既為觀眾提供一紅積極健康的精神娛樂,又要傳遞深厚的文化內涵,引導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寓教于樂必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尼爾 ·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4-115.
[2]《關于電視藝術的審美思索——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專訪》[J].《北方傳媒研究》,2005(6)
[3]李晶.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樣態創新研究——基于《成語英雄》節目的分析[J].中原工學院學報,2014,v.25;No.124(5):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