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順應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新目標,是加強國有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國有經濟發展效率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只有盡快完善現有企業制度,才能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完善基礎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本文討論了國家審計如何適應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審計的目標、內容重點、方式和方法等。
國有企業目前積累的問題和弊端主要有:一是股份制改革仍然有差距,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比較緩慢,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比重還相對較低。二是一些企業盲目跟風,過度追求企業規模擴大,帶來了一系列資產負債率過高等問題。三是人員制度制定不合理,行政任命管理人員過多,運營效率卻沒有跟上。四是壟斷行業入行門檻過高,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進入的可能性很小,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未形成。五是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仍然存在于很多國有企業中。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各方面實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于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了更大期待,國有企業改革迫在眉睫。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特殊,涉及面廣,在發現和預防問題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因此,把握國資國企改革的紅線、底線和方向,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審計,是審計機關面臨的重大任務。
一、國有企業改革審計的目標
針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審計,需要對國企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審計風險,制定宏觀審計目標,開展以下類型的國有企業審計。
一是改革性審計目標。選擇進入各級國家深化國企改革試點范疇內的企業作為審計對象,評價國企改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具體措施的落實效果。
二是經營性審計目標。按照一企一策的辦法分別開展企業經營績效評價,不同經營性質企業不同標準。
三是監管性審計目標。把審計對象選定為國資委和資本運營公司,重點評價國有資本出資人履行職責的情況。主要關注公司管理結構是否合理,有無缺位和越位問題,監管機構是否具備有效措施進行監督和及時遏制所出資企業的公司管理風險和內部控制風險。
四是責任性審計目標。也就是傳統審計中的公司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應進一步明確經濟責任的定義和具體范疇,圍繞公司管理人員的經濟責任和重大經濟決策流程決定審計內容。
二、國有企業改革審計的內容和方式
一是,圍繞企業管理人員經濟責任確定審計內容。應嚴格按照《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中的規定確認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標,剔除與評價企業管理人員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無關的審計內容,確認準確的審計范圍。
二是按照大規模抽樣的方式實施審計流程。審計企業管理層作出的全部重大經濟決策,具體因審計資源限制也可以按照抽樣方式實施抽樣審計,國有企業一般規模較大、管理鏈條長,抽樣的分屬部門范圍應在二級或三級下屬機構,該層級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比較集中,另外還要注意加強對國有企業境外資產和出口業務的審計監管。
三是利用社會審計監督力量協調配合來完善審計模式。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具體內容不直接與經濟性指標有關的經營業績相關,作出相應審計評價時可參考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
三、提高國有企業審計結果質量的途徑
國有企業審計的內涵是為了解決不同利益相關方與企業管理層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國有企業審計質量一定要能夠及時提供滿足利益相關方需求的國有企業各方面信息。
一是以審計報告的形式提供審計成果。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提供給相關部門,作為選拔任命企業管理人員的參考依據。社會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質量核查結果提供給國資委和企業董事會,作為以后選擇社會審計機構的依據。
二是及時以審計信息的方式提出有效的審計建議。為了保證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出臺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不斷完善,需要向改革方案的制訂方和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及時提出具有宏觀性、風險預見性和可操作性的審計建議。
三是與紀檢機關和司法部門加強合作協調。國有企業經營中的腐敗問題呈現出涉案金額巨大、集體腐敗、隱蔽性強等特點。以后應建立審計機關與紀檢機關、司法部門聯合的監管機制,提高審計查處國有企業領域大型腐敗案件的工作效率。
四是以審計報告公開的形式回應社會公眾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關注。今后應該更加詳細全面地公開國有企業審計結果,借助審計監督和社會輿論的力量,共同監督和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
深化國有企業審計,審計機關必須帶著調整、促進、協同的思路積極參與國企改革。確保國有企業改革正確、有效是審計部門不容推卸的責任,我們期待國企改革會使國企經營管理制度更為完善,國企經濟社會的運行更為健康、安全。(作者單位: 延津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