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羿帆 陳玉鳳
摘 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測試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以吉首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體脂與運動能力的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體育專業學生體脂比例正常,體脂百分比適中;體育專業學生男子身體脂肪總量高于女子,但兩者差異性不顯著(P>0.05),女子體脂百分比要高于男子,兩者差異性顯著(P<0.01);體育專業學生男子的最大攝氧量和無氧功率高于女子,兩者成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體育專業男性大學生運動能力高于女性,女性體脂百分比明顯高于男性。
關鍵詞:體育專業 體脂 有氧 無氧運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75-03
Abstract: The article adopted 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s, test methods,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s, 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of Jishou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 of body fat and athletic abili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ody fat proportion of sports majors students is normal and the percentage of body fat (PBF) is moderate. Male sports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tal body fat amount is higher than females, but not significant (P>0.05).The PBF level of femal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is over than the level of males 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le P.E major that the formers maximum oxygen uptake and anaerobic power level exceed the latters(P<0.01).Conclusion:The athletic ability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better than females,and females percentage of body fat is higher than mal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Body fat;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An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1 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體育教育專業57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子30名、女子27名。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系列數據庫中,以 “體脂”、“有氧運動能力”、“無氧運動能力”等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資料,共獲得了與該文相關的文獻多篇,并對這些論文文獻進行系統歸納總結,為該研究積累相關的理論依據。
2.2 測試法
2.2.1 身體脂肪的測試
測試指標:體重、去脂體重、脂肪總量、BMI、體脂百分比等。
測試儀器:VENES 5.5身體成分分析儀(韓國)。
測試方法:先按順序打開分析儀、計算機和打印機,然后在計算機上或分析儀面板上輸入受試者的編號、姓名、性別、年齡、身高等個人資料。讓受試者脫掉襪子,用電解濕紙巾擦拭手腳,站在足部電極上,手握電極自然垂下并與身體分開,在電腦中點擊測試按鈕確認,然后點擊工具欄上圖標開始測試;或在分析儀面板上按“ENTER”鍵并按“Sn~RT”鍵開始測試。測試完畢后打印測試報告。
2.2.2 有氧工作能力的測試
測試指標:最大攝氧量。
測試儀器:功率自行車539E(瑞典)。
測試方法:采用功率自行車在轉速為60 r/min的情況下通過功率自行車的阻力增加受試者的負荷,讓受試者以最大限度進行蹬車,通過氣體分析儀器,收集受試者的呼出氣,直到力竭運動負荷時測出運動中的最大攝氧量。
2.2.3 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試
測試指標:無氧功率。
測試儀器:功率自行車539E(瑞典)。
測試方法:Wingate 無氧實驗。
先讓受試者調整功率自行車的坐墊高度,在功率自行車做上蹬車2~4 min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后讓受試者休息3~5 min。正式試驗開始時,設置好功率自行車的阻力負荷,讓受試者以最快速度力蹬車30 s,每隔5 s將顯示出“Rpm”和“Power”。第一個5 s所算出的瓦特數就是最大無氧能力。
2.3 數理統計法
該文采用Excel 2010對吉首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共57名男女大學生的5項身體脂肪指標測試數據和最大攝氧量(有氧運動能力)、無氧功率(無氧運動能力)的測試數據進行錄入和調整,并將調整后的數據導入SPSS 17.0 統計軟件中,對受試者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和相關處理。檢驗結果采用顯著性水平(P <0.05)和非常顯著性水平(P <0.01)。
3 研究結果
3.1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胖瘦體分析
體質指數(BMI)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常用指標, 即:BMI=體重(kg)/身高2(m)。我國在亞太地區基礎上制定了國家大學生體重指數(BMI)標準,即男大學生標準:BMI≤17.8為低體重,17.9≤BMI≤23.9為正常,24.0≤BMI≤27.9為超重,28.0≥BMI為肥胖;女大學生標準:BMI≤17.1為低體重,17.2≤BMI≤23.9為正常,24.0≤BMI≤27.9為超重,28.0≥BMI為肥胖。
肥胖檢出率是肥胖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依據上述標準和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實際BMI測量數據,可以得出體育教育專業男女大學生肥胖檢出率,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發現,體育專業大學生體重處于正常范圍的人數是44人,占比為77.19%,說明絕大部分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身體形態屬于正常范圍;但超重人數為9人,其比率為14.04%;肥胖的人數為5人,其比率為8.77%,即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肥胖檢出率為8.77%。這可能與體育專業大學生經常參與體育訓練有關,訓練使其能量消耗增大從而減少體脂,因此體育教育專業男女大學生肥胖檢出率比較小。
3.2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體脂性別差異分析
從表3可以發現,男大學生的身體脂肪量、肥胖度的均值要高于女大學生,經t 值檢驗兩者無顯著性差異(P >0.05);體育教育專業男大學生的BMI、內脂肪面積的均值要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女大學生,兩者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女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明顯高于男大學生,兩者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
從結果可以得出,男性大學生之間的身體脂肪量、BMI指數、肥胖率和內臟脂肪面積差異均要大于女性大學生,女性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差異則高于男性大學生;因為男女的身體結構、機能和生理功能不同,如女性需要為生育、喂哺而進行儲備等原因,正常情況下,其所必需的脂肪要高于男性,因此女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要高于男大學生。
3.3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動能力的性別比較分析
人體的運動能力包括有氧運動能力和無氧運動能力,通常用最大攝氧量來衡量有氧運動能力的大小,用無氧功率衡量無氧運動能力的大小。最大攝氧量是最大有氧能力的主要標志,最大攝氧量越高,則有氧能力的潛力就越大、有氧耐力就好,反之,則有氧能力的潛力就越小、有氧耐力就越差。
從表4可以看出,體育教育專業的男大學生的最大攝氧量和無氧功率明顯高于女大學生,而且兩者存在著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其有以下幾點原因:女性的心室容積小于男性,所以泵出血量比男性少,血氧含量也低于男性;女性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高于男性大學生,所以其相對的肌肉比例少于男性,身體組成的差異決定了最大攝氧量低于男性大學生。此外,還有男女氧運輸系統功能、遺傳因素、組織利用氧能力和無氧閾不同,也造成了男女最大攝氧量的不同,并最終使得男性大學生有氧運動能力高于女性大學生。
無氧能力是指人體肌肉在無氧供能代謝狀態下的身體工作能力,無氧運動能力主要依靠ATP-PCr和糖無氧酵解供能系統,通常以最大無氧代謝狀態下的身體工作能力表示。運動機體無氧運動能力與腦組織的耐酸能力、血液的緩沖能力以及碳酸酐酶的活性有關。有關研究表明:男性的乳酸能系統供能能力、血液的緩沖能力以及碳酸酐酶的活性要好于女性,因此男性的無氧能力高于女性。此外,無氧能力與最大吸氧量也密切相關。由于男性的最大攝氧量大于女性,其有氧能力更強,因此男性有效地利用有氧代謝供能和盡快地消除乳酸等方面的能力都強于女性。因此女性大學生無氧能力比男性大學生弱。
4 結語
絕大部分體育專業大學生BMI處于正常水平,肥胖檢出率很小;體育專業女性大學生體脂百分比要高于男性大學生;體育教育專業男性大學生的最大攝氧量和無氧功率明顯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女性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王步標,華明.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7-246.
[2] 羅陽.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身體成分與運動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5):78-80.
[3] 馬俊,張霈,楊麗然,等.不同項目運動員身體成分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6):125-127.
[4] 龔維坤.腹內脂肪厚度與代謝綜合征患者磁共振測量的內臟脂肪面積及其他指標的關系[J].現代實用醫學,2014(6):716-718.
[5] 聶環玲.身體成分與運動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42(1):73-78.
[6] 季玉珍.大學生BMI與體成分和部分素質指標的關系[D].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