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浪 扈詩興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從社會變遷視角對石柱縣萬勝壩村的舞獅活動進行個案考查,探索社會變遷對村落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萬勝壩村生活環境、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每次變遷,都會對舞獅活動在該村的發展產生明顯影響。因此認為,社會變遷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民族傳統體育只有根據社會變遷做出適應性調整,服務于社會的發展,才能在新時代保持其生命力。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社會變遷 舞龍 村寨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213-03
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發展與各民族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對各民族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產生了重要影響。韓國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有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礎上,不斷結合社會發展對自身進行調整,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2]。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遷,在此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亦受到劇烈沖擊,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因此,探明我國社會發展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機制,并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特點提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措施,將有助于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發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萬勝壩村位于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東南部,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形,是黃水鎮連接滬蓉西高速的必經之路。萬勝壩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風景優美,村民以種植農作物(黃連,莼菜)為主要收入。2008年因修太陽湖水庫,多數移民到黃水鎮組成移民小區;未移民村民仍然在原地。
1.2 研究方法
歷史文獻主要通過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資料室、當地圖書館民族文獻資料查閱土家族歷史、地方志等資料;并通過中國知網、學校圖書館查閱理論資料。田野調查個案選取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萬勝壩村的舞獅項目為對象,采取實地考察和活動參與者訪談的方式進行調研。
2 社會變遷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個案考察
2.1 平穩發展階段(1949—1966年)
2.1.1 萬勝壩村的社會
1949年村落由7個部分:莫家坳;墳前壩;萬勝壩;三根壩,新光村,新建村,三建村。之后逐漸演變,至1962年形成4、5、6三個大隊,并劃為黃水鎮管理。
2.1.2 萬勝壩村的舞獅活動
(1)萬勝壩村舞獅活動的組織形式。
①參與人員。每個大隊出人自愿參加,基本都為當地年輕人;一個獅子隊一般由十幾人組成。
②組織人員。組織人員通常有兩個類別:“叫口”和“燈頭”。“叫口”是活動的最早發起人,由其挨家挨戶詢問、動員,爭求意見,并最終組成一個玩獅子隊伍,負責舞獅訓練和舞獅表演。“燈頭”一般有兩個,主要負責舞獅活動的后勤服務工作,如負責聯系和安排表演的地方、負責安排吃飯等事務。
③開展方式。活動的開展全憑村民興趣所致。當人們有開展活動興趣時,就由“叫口”組織隊伍,“燈頭”聯系后勤,然后就進行表演。
④活動時間、地點。主要在春節或其他重要節慶日表演,以及少部分農閑時間。活動地點是根據隊伍的實力有區別,表演水平高的隊伍,就會去臨近的鄉鎮表演,但這種隊伍僅占少數;大多數隊伍都只能在本地表演。在農閑的時候,“叫口”會組織隊員訓練舞獅,以提高表演水平。
⑤活動的經濟基礎。表演所用獅子及相關用具,都是臨時組建的舞獅隊全體人員共同籌錢購買。舞獅表演結束后,別人根據表演水平的高底,給予舞獅表演隊伍紅包,一般為五毛或一元,最多可達八元。紅包的分配是叫口和燈頭負責,一般情況下叫口和燈頭分得相對多些。
⑥組織活動的目標。活動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慶祝節日,舞獅活動可增加春節等傳統節日氛圍。二是經濟收入,通過舞獅表演,參與者可在農閑時間賺取部分經濟收入。
(2)萬勝壩村舞獅活動的過程與內容。
農閑時間或者春節的時候,叫口和燈頭會發起組織,相互通知聚在一起,燈頭去聯系表演地方,然后叫口帶著隊伍去進行舞獅活動表演。一般情況下,多數是在當地表演,去臨近鄉鎮表演的很少,因為距離太遠,交通不便。
2.2 衰落階段(1966—1976年)
2.2.1 衰落階段的萬勝壩村社會
大隊內部的具體管理已發生明顯變化,如村民的自留地全部收回統一管理,全體村民統一勞作,實行集體生產,大鍋飯的體制。
2.2.2 衰落階段萬勝壩村的舞獅活動
這一時間,因受到各種政策限制及“反四舊、破除封建迷信”等因素的影響,萬勝壩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包括舞獅活動)活動的開展幾乎完全被抑制,舞獅活動退出了村民的生活。
2.3 回暖階段(1976—1995年)
2.3.1 回暖階段萬勝壩村的社會變遷
1995年,村落名稱發生改變:四大隊→萬勝村,五大隊→三壩村,六大隊→田灣村。
2.3.2 回暖階段萬勝壩村的舞獅活動
(1)萬勝壩村舞獅活動的變遷。
舞獅表演活動基本都為春節等傳統節日開展,舞獅訓練活動多在農閑時段。活動地點是根據隊伍的表演水平有差異,通公路之后,隊伍表演水平較高的,就可去臨近的鄉鎮表演,占少數,其余的都在本地表演。
(2)萬勝壩村舞獅活動的過程與內容。
這個階段村民參與體育的活動過程與內容和文化大革命之前大體相同,但也有不同之處:因為公路修通、電視的出現使得村民休閑活動更加豐富,舞獅活動在村落里開展的越來越少。
2.4 變革階段萬勝壩村的社會與體育(1995年至今)
2.4.1 變革階段萬勝壩村的社會
1995年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2002年,萬勝村、三壩村、田灣村合并形成現在的萬勝壩村。2008年因修太陽湖水庫,三壩村、萬勝村的絕大多數人都移民到黃水鎮組成移民小區,未移民的(原田灣村)仍然在原地。自然環境方面,因為水庫淹沒了很多地方,原來的路也淹沒,所以現在新修了很多路。
2.4.2 變革階段萬勝壩村的舞獅活動
移民之后,鎮上得天獨厚的環境使村民參與鄉村旅游相關工作,人們忙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漸漸淡忘了舞獅活動,很少有人再去花時間參與舞獅活動了。舞獅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當地村民去世的追悼儀式上表演;二是在當地的旅游地區就行表演。
(1)參與人員。
舞獅隊的成員大多數由以前參與過舞獅活動的中年人(多數為四十幾歲)構成。在這個時期,之所以舞獅活動還能繼續延續與文化本身的慣性和社會記憶有一定關聯,并沒有完全消失,少數村民還是會自覺(甚至是無意識的)按照祖上傳統的習慣繼續舞獅[5]。
(2)活動時間、地點。
因為現在人們只會在人去世的喪葬儀式或者在政府有活動安排時到景區表演才會參加舞獅活動,所以人們的活動時間多為夏天(旅游季節),活動地點多為景區或者死者去世的地方。
(3)組織活動的目標。
現階段活動組織的目標以經濟利益為主,例如死者去世了需要舞獅,當地旅游景區需要表演一些當地特色來吸引游客;不論是是死者去世的表演,還是景區表演都可以賺取一定經濟費用。因此,當前的舞獅活動多以一種商業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3 社會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3.1 生活環境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3.1.1 交通環境的影響
從萬勝壩村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交通環境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通公路之后,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方便,表演水平較高的舞獅隊伍可到鄰近的村落、鄉鎮進行一些表演,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同時,交通的改善也為舞獅活動由娛樂表演向商業表演轉變提供了條件。
3.1.2 居住環境的影響
居住環境在2008年之前變化較小,村民都居住在原村落內。直到2008年水庫移民之后,絕大多數人移民到鎮上,只有少部分人在原來的地方。到鎮上之后,各種環境發生明顯改變,人們也慢慢有各種掙錢方式和各種娛樂形式;同時由于社會發展,手機、電視等進入家家戶戶,人們生活方式改變,茶余飯后都看電視,玩手機,因而慢慢淡忘傳統體育。所以,生活環境的改變不管是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面,還是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太陽湖水庫的修建對萬勝壩村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生活環境改變,居住地方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各種改變導致了民族傳統體育的逐漸消失。所以,任何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有符合時代發展,順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才能取得一定社會地位,融入社會[3]。
3.2 社會結構轉變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3.2.1 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民族傳統體育變遷的影響
傳統時期的萬勝壩村生活水平并不高,加上生活枯燥乏味,資源匱乏,使得人們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娛樂,度過枯燥的時間;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后,社會進入一個新時代發展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都逐漸豐富起來,手機、電視、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的新選擇。傳統時期的民族傳統體育是出于一種娛樂,少數謀生,例如玩獅子和舞龍燈的隊伍會進行一些以商業、謀生為目的表演活動;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物質文化豐富起來,人們不再靠這個娛樂、謀生、度過空閑時間,現代的各種娛樂設施和物質給民族傳統體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呈現出逐漸弱勢的趨勢。
3.2.2 人口結構的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變遷的影響
從整個發展時期看上去,萬勝壩村人口呈一個先急速上升再下降最后緩慢增長的趨勢,由于過去那個年代講究人多力量大,掀起一股生育狂潮,隨著計劃生育的到來,人口數量得到一定的控制。另外,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生活壓力比較大,村里年輕人都涌向大城市去打工,導致留守村里的人群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給民族傳統體育帶來了影響。
3.3 生產方式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3.3.1 經濟收入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傳統時期的人們經濟收入很低,主要靠務農的收入養家糊口,加上傳統時期的社會物資匱乏,并沒有什么可以促進其消費的體制、物質,所以人均收入處于一個低水平,也正是因為這樣,傳統體育在這個階段是發展得很好的。任何東西都是存在于社會,依附于社會,以社會為基礎進行發展。到現代發展時期,各種文化物質涌現,掙錢方式也越來越多,人們的經濟收入逐漸增高;也因為這樣,人們都忙著各種新鮮的掙錢方式,各種社會體制也促進人們的內心,需要掙更多的錢,相比之下比傳統時期的人們更加傾向于新時代的娛樂方式,掙錢方式,而慢慢淡忘了傳統體育,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受到影響。
3.3.2 產業結構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
傳統時期的萬勝壩村主要就是農業經濟為主,當時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遵循于當時種植農作物的作息時間,因此人們只有在農閑時間才參與。改革開放對產業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進入人們生活的不僅僅是農業,更多的商業等各種產業進入人們的生活,也是人們慢慢淡忘傳統體育的原因;重點轉折在水庫移民之后,村民搬遷,自己都忙著自己的新家和事業,在鎮上有了新的追求和目標,并進而導致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逐漸消失。
4 個案的反思
4.1 關于整個階段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情況的反思
生產方式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平穩發展。改革開放之后,當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被替代的過程中,舞龍項目的發展受到明顯影響。一方面,人們生活逐漸改善,時間支配變得相對自由,有時間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傳統舞龍活動向現代舞龍活動的轉變。
生活方式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在傳統社會,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有農閑與農忙之分,這種生活方式也孕育了我國非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發展劇烈變化,如手機、電視、網絡等的出現,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有多種選擇方式度過自己的閑暇時間,抑制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生活環境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在萬勝壩村,由于水庫移民,村民多數由山里搬遷至鎮上居住。居住環境的巨大變化帶來一系列改變,人們由最開始的農耕經濟轉變為商業經濟,生活條件變好,手機電腦各種娛樂工具的出現,人們也忙著旅游業和各種掙錢活動等,使傳統體育的發展受到巨大影響。生活環境的變遷,也是目前萬勝壩村舞獅活動只有少許人、少數時間參與的重要原因。
4.2 民族傳統體育的未來發展
從社會變遷視角考查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民族傳統體育被社會變遷不斷的轉變,被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變遷淡化。在這個充滿競技體育的社會上,傳統體育更應該保存下去,傳承下去,在社會上實現他的價值,所以,應該在這個時候提出關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措施。現在的情況,玩獅子還是有少部分人偶爾參與,所以應該及時采取保護措施,一方面,可以把舞獅作為當地特色,參與旅游業特色表演,從而促使人們繼續參與,達到保護的目的;另一方面,可定期在一些土家民族節日組織比賽,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慢慢的形成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鄭國華,付大鵬,李志向.對西部典型村寨體育變遷的個案考察[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39-47.
[2] 鄭國華.祿村變遷中的傳統體育流變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10):80-83.
[3] 李先國.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變遷——以阿細跳月為例[J].體育與科學,2012,33(1):41.
[4] 王智慧.社會變遷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記憶與傳承研究——滄州武術文化的變遷與啟示[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1):89-91.
[5] 涂傳飛.一個村落舞龍活動的變遷[J].體育科學,2010,30(7):81-96.
[6] 趙蘇喆,李金梅,余衛平.嶺南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及影響[J].體育學刊,2015,22(2):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