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彭永聰
教育是發展之本,教育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目前農村中小學教育中還有一些問題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下,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迅速的發展著,農村小學教育取得了不錯的提升。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小學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凸顯,成為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要使我國的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就必須改善和發展好農村小學教育。
一、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入學兒童減少,學校分布不合理,辦學規模萎縮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年輕夫婦觀念的轉變,使得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學齡兒童逐年減少,農村小學在校人數日漸萎縮。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起點,越來越多的農村的年輕夫婦寧愿把孩子送去較遠的城鎮小學。一方面,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父母選擇了讓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讀,這樣家長能隨時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消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城鎮私立小學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設法爭搶生源,提供一系列的優惠和高質量的服務等,這些讓農村小學招生越來越困難,小學生數目也日漸減少,學校辦學規模萎縮。
2.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整體年齡偏大
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老化嚴重,新生力量不足。目前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正規師范院校大專以上的教師很少,有一部分教師是以前的民辦教師轉正,年齡偏大的教師占大部分,盡管這些教師教學經驗十分豐富,但他們的教學方法依舊落后。
3.課程資源單一,缺乏現代化教學手段
農村學校受條件的限制,很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校本課程,很少使用鄉土教材,致使農村課程設置單一,嚴重脫離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小學教學器材缺乏,顯微鏡、酒精燈等等最基本的實驗室設備,還有很多地方都不具備。微機室、語音室、音樂室、圖書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沒有,有的只是空名頭或者設備過舊,圖書館缺乏新書,計算機缺少更新維護。學生體育活動用的操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缺失,對現代體育活動沒有接觸。這些教育基礎設施的缺失和陳舊,嚴重制約了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4.家庭教育制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農村現在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孩子的父母親出門打工謀生計,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我國農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學文化程度,所謂的“照顧”也就是生活起居上的照顧,根本無力勝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任務,使得“留守子女”在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嚴重缺失。留守兒童普遍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學習較差
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
(2)性格缺陷
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等性格特點。
(3)心理障礙
留守學生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二、農村中小學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第一,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輕學生負擔,減少教學內容,有的學校掛著素質教育的旗幟大搞應試教育,仍然把升學率當成評估教學質量的硬指標,節假日補課有增無減,甚至把班級分為快班、慢班、實驗班來進行教學,對學生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第二,作為一線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及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發現,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存有三種心態:不敢管。擔心有的學生會產生敵對心理;不會管。不可否認,有不少教師工作責任心很強,也很想把課堂教學組織得井井有條,秩序井然。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經驗。要么性情急躁,動輒點名批評,批評多而表揚激勵少,嚴而失度,簡單粗暴,過后思想疏導又不及時或者不到位,使學生難以接受,甚至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不愿管。有個別教師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素質,課堂教學管理嚴和松對教師來說無關緊要。
第三,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出現扭曲和變形。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狀況主要有兩類情況,一類是性格比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紀的祖輩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齡人開朗、自信;另一類卻調皮搗蛋,喜歡搞惡作劇,這主要是因為老人對孫輩的溺愛,不忍心管教。
三、農村小學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一)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要積極地為農村教師創造條件,鼓勵農村教師參加在職或脫產進修,提高學歷層次,提升教學水平。精心組織農村教師進行全面的新課程理論培訓,使他們能夠認真理解,理會和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教育觀念,改革目標以及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解讀,精心組織農村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信息技術素養。
(二)加強農村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書育人水平
農村教師在師德方面要不斷的學習和總結,不斷的約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門可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加強對教師師德的考評,堅持師德考核與業務考核并重,建立教師自評,教師互評相結合的考評機制。
(三)加強家庭教育的管理
針對當前家庭、農村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的合作與溝通狀況,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培養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抗挫折和困難的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村委會應建立農產鄰里管護網,做到每個“留守兒童”都有人照看,使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關懷;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做到各負其責,及時溝通、及時了解,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