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青
科學探索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的,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方面科學經驗的活動。個別化學習是教師可根據主題內容的需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提供給幼兒進行高效學習、獲得最佳發展而精心設計的活動, 也是幼兒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圍繞本學期大教研研討目標“提升幼兒科學學習能力”為主的個別化學習活動的觀察與指導,提升教師對于科探類個別化學習活動的實踐能力,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小班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在設計科學類個別化學習活動的時候,我們發現科學類活動的內容大多數是比較抽象,小班幼兒一般是難以理解。如何捕捉小班幼兒既感興趣又有探索價值的個別化學習活動,如何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性活動的興趣,如何要巧妙、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去吸引幼兒的興趣。
例如,在《動物花花衣》的主題下,我們設計了“動物拼圖”這一內容,主要是采用找一找,拼一拼的玩法,加深幼兒對常見的動物明顯特征的認識,感受動物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老師在材料的選擇上,盡可能的選擇了特征較明顯的,幼兒常見的,比較感興趣的一些動物,在操作過程中,一開始投放的動物分割圖片不是很多,在經過幾次操作后,老師覺得幼兒的興趣不大了,接著逐步增加圖片數,以及從一面拼圖調整到多面拼圖;
在“與影子配對”中,更是創設了森林的場景,將動物的“黑影”埋藏在森林的各個角落,引起幼兒去探索的興趣。
老師發現,為小班幼兒提供適宜的、具有發展性的科學探究性游戲環境,讓幼兒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愿意自己嘗試探索,能幫助提高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根據幼兒科學探究的年齡特征,創設合理的探索內容
3-6歲幼兒在探究的興趣點與目的性、所適宜的探究方法與探究記錄方式、表達結果與交流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著明顯的年齡差異。一般來說,小班幼兒更喜歡探究自己日常喜歡、熟悉的事物,探究興趣不穩定,其探究方法更多局限于直接的感知與操作,探究視角小,對操作過程感興趣,但不喜歡記錄與表達,同伴間較少主動交流。
在觀摩交流中,小二班的探索活動“顏色變變變”讓我記憶深刻,這個活動中,可以看得出老師比較了解對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和興趣,了解小班孩子對顏色辨別的這一年齡特點,所以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進行變色游戲。老師給孩子準備了有顏色的提示卡和沒有顏色的卡紙兩種,前者提示孩子根據題卡的顏色來嘗試變色,后者是讓孩子自主選色變色。雖然老師根據孩子的不同需求準備了不同的材料,但是覺得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這些材料太趨向于實驗性質,所以孩子對于后者不是很感興趣。如果可以調整一下材料,能夠根據小班孩子更加童趣的特點,提供一些以“玩”為主的材料進行變色游戲,多一點游戲性。例如提供一些透明的瓶子,里面裝滿水,提供相應蓋子,在蓋子中放上顏色,孩子將瓶子和蓋子蓋起來,搖一搖,顏色就變了,會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孩子去嘗試,去自主發現探索。
三、介入時機的把握,能充分給予自主探索的機會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自選、獨立操作的優勢,使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探索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以自己適合的方式、進行活動,達到探知的欲望。
在“大家來找碴”這個活動中,老師所提供的活動材料有細節處有不同的斑馬、斑點狗,豹子,長頸鹿,企鵝,老虎圖片,有明顯與不明顯分3個層次,說明老師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水平和層次,所以提供的材料有層次。孩子通過觀察找出兩張動物圖其中的不同處,用紅色圈做標記。還要并比一比看看哪個動物的不同最多。
當孩子開始未能在理解并找出對比圖的不同后用數字表示結果時,老師沒有立刻介入,而是等待一會兒,觀察孩子的情況,然后再選擇介入,以玩伴身份和孩子一起玩,暗示孩子,這個指導方法也是適合小班孩子的。
又如小三班的探索活動“讓小動物動起來”,這個活動非常適合小班孩子。當孩子將老師自制的“小動物籠子”轉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小動物都會動起來。孩子驚奇的眼神在告訴老師,他們非常感興趣。但是因為小班孩子年齡小的原因,在探索時,一開始是不理解的。所以他們一開始還是不會玩,只是擺弄玩具材料。在擺弄時,老師并沒有急于告訴孩子玩法,啟發孩子去發現,讓孩子自己在擺弄過程中慢慢發現。因為孩子的個別化游戲時自主的,老師的介入不要過早,要給他們時間,我們老師要做好一個觀察者的任務。
探索是幼兒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途徑。它既能滿足幼兒動手和交往的需要,充滿著新奇和刺激。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的能力,能豐富幼兒的生活和積累各種知識,也能鍛煉幼兒的意志、發展幼兒的特長,更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通過一學期的實踐發現,老師在預設探索活動個別化游戲時,都能考慮小班孩子的認知能力,根據主題背景下的內容設計,但主觀一時還比較強,還是要多觀察孩子的能力和興趣點,這樣設計活動玩法可以更加適合孩子,更加體現自主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