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坤
當今的教育不單指學校教育,它還包括社會化的大教育,是終身教育,社區教育則成為這種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它依托社區成為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基地,成為發展教育的一種不可替代的生力軍。社區教育是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途徑,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滿意度,提升教育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證。社區教育延伸了學校教育的內容,面對這樣的現狀就需要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和社區教育資源,把課堂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整合學習方式;打破學校教育相對封閉的狀況,把社區教育延伸,從本質上轉變,進行合理配置,重新組合,形成一個發揮整體功能優勢的有機集合體。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單靠學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學生,社區力量也相當重要。一方面,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增長學生的社會實踐技能,為學生走向社會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學校也利用自身資源,為社區提供服務。建立更加開放的學校課程體系就必須將學校課程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延伸學校教育的內容和途徑。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要緊密聯系、互相配合,充分挖掘并發揮二者的作用,將其作為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這也是目前加格達奇區社區教育在嘗試探索的社區教育“雙進活動”。
一、制度是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力保障
1.建立紅旗社區教育委員會領導小組
建立“紅旗社區教育委員會領導小組”,實行年度例會制度。社區教育委員領導小組委派本社區專職副校長具體制定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研究社區教育管理,運行機制等;推進規劃的落實,對社區教育進行指導、聯系、服務;組織培訓社區教育的有關人員等。
2.設立紅旗社區教育培訓中心
社區教育培訓中心,要在多功能、服務型、開放式特別是在提高市民素質教育開發上,發揮社區教育的龍頭作用。為加強協調和統籌,負責制定社區教育計劃,指導組織社區教育培訓,編寫教材,協助文明社區創建工作,實施對文明區民學校的組織指導。培訓教師由轄區內加區四中和加區一小的優秀骨干教師擔任,同時他們也是學院的兼職教師。
3.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群眾參加
社區教育現狀決定了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識到社區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必須由政府統籌管理。進一步健全完善“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推進社區教育的合力。充分發揮各級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社區建設,逐步形成 “政府搭臺、社會主辦、居民參與、社區組織唱主角”的格局。
二、依托“放學來吧”,構建青少年教育社會大課堂
學生的在校時間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二,其余時間,尤其是節假日,他們的生活都是在社區內度過的。他們需要玩,需要朋友,需要觀察世界、交流信息、學習生活。毫無疑問,社區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希望。
“紅旗社區學校放學來吧”與學校和家長實行無縫對接,定期為轄區內中小學生開設提升素質綜合性服務課程。課程設置以人為本,注重家長和學生的需求,采取教師講授輔導,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式,寓教于樂。承擔公益性優質課程的老師,均是我區各學校的名優、骨干教師。
“紅旗社區學校放學來吧”以辦人民滿意社區教育為宗旨,以服務家長和學生為目標,關愛下一代的健康、快樂成長,豐富中小學生假期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開發智能、引導個性、發展特長。
學生們在“放學來吧”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生們從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特長班學習的興趣。不斷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并能獲取新的創新能力。“紅旗社區學校放學來吧”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設有特色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發展要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紅旗社區學校將努力使“放學來吧”成為學生放學后的文化樂園,讓更多的家庭從中受益。
三、社區資源無償為學校提供幫助
社區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能為保證學校、社區活動的長久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社區里的老革命、老戰士、企業家、勞動模范等優秀人物更是社區寶貴的人力資源,在一些特定紀念日里請他們到學校進行指導、開展活動。他們的豐富經歷、寶貴經驗將為更好地開展社區教育提供極大的幫助。
只有將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學校、社區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才能形成人人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全社會共同育人的良好風尚和社區環境。
四、學校教育資源向社區全面開放,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是社區結構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是社區的重要的文化機構,學校資源向社區開放,是造福于社區居民的實事,也是將學校融入社區,讓社區了解學校的重要措施。學校設施對社區居民開放。學校的硬件設施可以向社區開放,為社區居民提供運動休閑、學習進步、發展提高的場所,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師資及管理人員開放。學校抽調專業教師作為社區教育的兼職教師,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輔導班,大力開展市民需要的補習和技能培訓、休閑與才藝培訓,以滿足社區內居民對教育的多種多樣需求。
五、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聯系緊密,共享資源
學校、社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學校教育向社區延伸,社區教育以學校為平臺,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獲得雙贏。學校教育力量與社區教育力量有機地整合成一個有效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思想、觀念上形成共識,使教育資源配置優化,教育力量組合互補,營造一種學習化社區的氛圍,為學生乃至整個社區居民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良好的教育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社區的同步發展,從而為實現“教育社區化,社區教育化”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