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慧婷
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多是機械抄記、重復套用,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因此,教師設計語文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語文作業走出反復操練的泥沼,煥發其生命的色彩,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老師要不要給學生留家庭作業,留什么樣的作業呢?我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標語)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讓學生多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樂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作業形式多樣化,調動多種感官參與
實踐證明,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我認為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于是,我把寫、貼、畫、剪、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看、聽、觸、摸、嗅、想象,感受知識,進行學問的探討。
如在學習完《春筍》這一課后,我布置學生觀察春筍,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可以用畫筆畫下來,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可以去買一個春筍觀察,還可以讓媽媽把春筍做成菜嘗一嘗。結果,孩子們興致高昂,有的畫成水彩畫,有的是攝影,還有的用簡單的話語描寫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這次作業,不僅豐富了課文內容,也讓學生走進了大自然,感受到了春天的腳步,了解了春筍的品質。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可見改革作業形式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是是何等重要。
2.作業內容要精心設計
在現實教學中常發現,許多教師布置作業隨意性很強,不能夠精心設計內容,他們大多著眼于知識的鞏固,常要求學生大量地做一些抄抄寫寫的重復性作業,有的甚至采用“拿來主義”,直接布置配套的練習冊或模擬試卷等,這種做法嚴重背離了新課程的理念,并且久而久之,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設計作業應講究趣味性,注意實踐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單靠課內識字,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吃不飽”,久而久之會抑制他們的識字興趣,影響他們的識字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開展“給字娃娃找家”“和字寶寶交朋友”等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運用課內所學的識字方法,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設計作業時,我們一方面要注意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因為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畢竟有限,所以網絡、書刊、影視、展覽等都可以成為語文作業的資源。
3.作業應于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一切為了語文課本服務,切斷學生于社會、與家庭的聯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聯結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人文化。現如今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社會上交際能力弱,缺乏理事能力。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目光僅僅囿于家庭、學校中。針對這些情況,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業內容,利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自己做張賀卡寫上祝福獻給媽媽。教師節,鼓勵學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畫一副畫寫上最喜歡的話,獻給最敬愛的老師。重陽節,布置學生為社區老人過節等,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關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讓學生定時看電視,看奧運會、亞運會,然后談談感受。真正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國,看世界,關注社會新動向,不僅利用作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師批改,注重評價,重在激勵
對學生的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在認真仔細的批改之后,應一一把情況記錄下來,一方面作為講評的依據,另一方面便于在一個階段后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
在評價過程中,我采取模糊量化的方法,更多地關注其閃光點,肯定長處,提出不足,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建議并奮起直追。“今天的字跡比昨天清楚了一些,老師為你高興。”“這個想法新穎有創意,你真厲害”“今天的資料收集得真好,如果你能與別人共享,你會更快樂。”一句句中肯的評語,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學生找到前進的目標和方向。
作為語文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要注意優化多樣,精心設計,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的舞臺上,都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表演者。從而真正使語文作業煥發其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