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詩人白居易曾寫過這樣一句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好一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無盡的回味。而在數學課堂中也需要達到這種效果,便有了留白藝術,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留出“不講”的時間,讓學生有獨立“看、思、做”的更多機會,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讓學生對教師的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解釋和說明,使教學內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適時恰當的運用留白藝術,留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創新的平臺。
一、導入留白,留出學生學習的興趣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知識“空白”。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在導入處創造懸念,留有空白,激起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提問留白,留出學生思維的火花
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基本方式,它可以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情境,提供思考的時間。因此課堂提問要給學生留一點思維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去思考、去認識,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例如:一位老師在上《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及什么是對邊、什么是對角”的知識之后,就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搭一搭”的教學活動,當學生搭好“平行四邊形”,老師組織評議后,作如下引導: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這時候老師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生1:我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先搭一個長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認為是選4根相等的小棒……
這位老師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之后,沒有馬上請學生回答,而是留一點“空白”讓學生思考。教師一旦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的思維就會非常活躍,產生五花八門的想法。這時,教師只要點撥的到位,學生就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創造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看來,教師在課堂中應該隨機應變,懂得一點“留白藝術”。
三、重難點留白,留出學生積極的思索
在講授重難點時,老師總是花大力氣講解,生怕學生不明白,但老師不能忽略一點:如果一堂課只是不停歇的滿堂灌,學生一味的聽講而不思考,那么可以說這堂課是不成功的。課堂中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這樣學生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索,思維才會被激活,學生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在《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中,在課始,老師請學生用一個長方形、一條線段、4個蘋果、8朵小花表示出它的1/4。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靜靜的回憶以前學的知識,并不斷的思考著新的問題。接著進行交流、展示和匯報。當學生在表示8朵小花的1/4時,幾乎都圈出了兩朵小花,當老師問到為何是兩朵時,學生說到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兩朵。在無形中學生已經把8朵花看作一個整體.這不是我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嗎?學生在自我探索中,慢慢的領會了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以及1/4的含義。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只要在課堂講解中適當留白,學生就會在自我探索中,慢慢的領會本節課的重難點,也就達到了本節課的目的。
四、評價留白,留出學生探索的熱情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即時性評價被大多數老師所“青睞”。這種評價固然必要,但有時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知識和能力的生成過程。我覺得在課堂中適時采用延遲性評價,允許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后進行交流,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探索之中。
如教學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時,有這樣一道題目:2-000≈2萬,方框內可以填哪些數?當我一出示題目,有位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報出答案:1—4。這時我也聽到大部分學生隨即肯定:“對的!對的!”我說:“XX同學的想法你同意嗎?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有沒有和他想法有不同的?”聽完我的話,有位學生發表了意見:“我認為0也可以!”我沒有立即肯定與否定,而是留給學生自由討論。學生通過爭論,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法國有句名言:真理是從各種意見的沖突中得來的。課堂教學中,激烈的辯論最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講課時留給學生一些疑點、余味,引而不講(留白),讓學生在爭鳴中認識未知,深化已知,創造新知。
五、小結留白,留出學生課后的“查漏補缺”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的新課程強調學生要帶著問題進課堂,更提倡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沒有人規定所有的問題都必須在課上解決,更不該把那些帶著問號的孩子都教成句號。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開放式的,我們的課堂結尾不應該是“今天學習的知識你都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的回答是齊唰唰的“懂了”,“沒有了!”學生真的懂了嗎?其實不然,仍有部分同學存在疑惑,而老師也被這種表面現象所蒙蔽。我們的課堂小結不妨多問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學的?你還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問老師或者同學的嗎?只要我們的課堂打破了傳統的小結問法,多給我們的課堂留一些“窗口”,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法去“查漏補缺”,去追求有限中的無限。
因此,一堂好課不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應該是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省略號,這樣的結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的思維、創新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馳騁。
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是繪畫,但也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可以回味思索的“藝術空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中要恰當運用留白藝術,努力打破傳統課堂中的“滿堂灌”和“完美式”教學,讓孩子們不再討厭數學,而是在數學課堂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最終達到讓學生樂于學數學,善于學數學,創新于數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