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瓚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這是中國人歷來的主張,學好英語,做細英語教研,做強教育教學,培育好下一代,才能更快、更棒得做到“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
一、探討如何做好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文化品格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我覺得最首要的內容,它的內涵是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紀公民的必備素養(yǎng)。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是實現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要學習大量的英語語篇,包括口語語篇和書面語篇)。在學習這些語篇的過程中,學生要接觸大量的英語國家的社會現象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各種形式體現在語言和語言使用中。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能使我們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文化品格核心素養(yǎng)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象,比較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態(tài)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品格的內涵超越了以往所說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是什么?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語言和文化,他倆之間是不可分離性的,“語言不是獨立的存在,他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歷史的的折射和表現,同時本身也是一種文化。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方式,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傳遞性。我們人類的語言不是遺傳而得,而是在自己所生活的文化中通過教與學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因此,語言學習必須有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什么?它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能夠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將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程度。由于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
英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并進行“四會”技能訓練,“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最終使學生具有跨文化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英語教學中涉及哪些文化?
《課標》中要求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yǎng)國際意識。結合國內部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中學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方面所涉及的文化應該有三類:知識文化、交際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化。
二、從英語課程標準看文化內容的分類
1、了解英語交際中常用的體態(tài)語,如手勢、表情等;
2、恰當使用英語中不同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
3、了解、區(qū)別英語中不同性別常用的名字和親呢的稱呼;
4、了解英語國家的飲食習俗
5、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贊揚、請求等意義;
6、對別人的贊揚、請求等做出恰當的反應;
7、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歷史等;
8、了解英語國家的人際交往習俗;
9、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
10、了解世界上主要的節(jié)假日和慶祝活動;
11、關注中外文化意圖,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12、能夠初步用英語介紹祖國的主要節(jié)日和典型的文化習俗。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所以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教學,而且更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文化意識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對于中學教師而言,教材是最為便利的文化手冊。
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1.利用現行的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入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新目標》教材中,已經較好的關注到文化的編寫,輸入了一定量的文化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就能打開通曉文化的窗口。
在平時的課堂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的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2.利用教材比較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的交往,形成民族平等友好的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3.通過教材中的語篇,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方式
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中”,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有意識把文化知識滲透到具體的詞匯教學、結構教學、語篇教學中,見縫插針地對文化知識進行導入,以達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終目的,也相應地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最后留給各位一個問題,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學中能有所思考、實踐、收獲,如何在英語課程中體現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也讓我們的“能力立意”這一中心詞,能在主觀和客觀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滲透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