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鳳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無數為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曠世其才,以其說他們是“成功”的驕子,不如說他們是勇于奮斗和探索的強者。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從我自己痛苦的探索中,我了解到面前有許多死胡同,要朝著理解真正有意義的事物邁出有把握的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是艱巨的”。成功是用汗水甚至鮮血換來的。因此,任何人要想學有所成,必須不畏艱苦。而任何有遠見的教師,則應該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把學生引進奮爭的大門。
學習上的刻苦精神是指學生為完成確定的任務而頑強地與各種困難做斗爭的意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我們絕不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把他們搞得很苦,相反,按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主要應當培養學生“以學為樂”的精神。但是,這個“以學為樂”,是從更高的層次、更積極的意義上來認識學習的艱苦性的。就學習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這一本質現象而言,孩子與成年人的差別僅僅在于程度的不同。因而讓他們從小掌握科學方法,吃點苦頭、經點風浪、不斷強化他們學習意識,從興趣性一步步發展為自覺性,從波動性一步步發展為有恒性,成為聰明而用功的孩子,是完全有必要的。
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刻苦精神,從兒童心理的發展水平看,我認為對學生提出以下四點要求是較為合適的:積極的吃苦觀念;飽滿的求知情緒;堅韌的攻關意念;勤勉的學習習慣。強調這四點要求是為了把科學育人和拼命加大學習負擔的教學劃清界線,堅決防止以借口培養刻苦精神而把孩子們推向苦海無邊的境地。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刻苦精神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通過“成功”的體驗,初步形成積極的吃苦觀
所謂積極的吃苦觀就是懂得學習不是為吃苦而吃苦,而是為甜而苦,苦中有甜,先苦后甜,同時還會給別人帶來甜,進入一種雖苦猶甜的境界。這種自覺吃苦的觀念,必須通過長期有效的學習實踐才能形成。有的教師或家長抱怨:自己曾經苦口婆心,比古喻今,引經據典地教育孩子刻苦攻讀,可是收效甚微。有的人甚至說,獎也獎了,罰也罰了,就是不能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勁頭。問題在哪兒呢?關鍵在于學習的有效性。優良的學習品質是在學習實踐中產生的、發展的,任何外在的刺激,均須經過學習者本身“體驗”過濾,才能產生效應。單純向孩子灌輸學習的艱苦性思想,孩子精神上缺乏感性學習的成功體驗的支持,實際上并不理解你的“教導”,也就不可能在行動上自覺堅持刻苦學習。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決問題。
首先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本身教育性和氣味性較強的優勢。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處處注意體現文和道的統一,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共產主義世界觀,樹立遠大的志向,養成高尚的情操,建立正確的間接學習動機,從而起到激發學習動力的作用,即教育學生懂得今天是學生,明天是主人。現在勤學,是為了將來在廣闊天地里收獲,因而要為長遠效果刻苦學習。 另一方面,語文課本身要上得生動活潑,
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直接動機,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刻苦精神。
其次,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能以下面幾種“效果”,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嘗到學習的甜頭,就是說效果要兌現。
預知效果:通過講故事,念作文,看展覽,看表演等活動,讓低年級學生看到高年級學生所起得的成績,激起“我也要學會”的愿望。對比效果:保存學生的作業本,用錄音機錄下孩子們的朗讀,說話聲,保留她們最初寫的文章和字跡。隔一個時期再重現出來,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進步,相信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即時效果:教學得法,學什么會什么,知識和能力同時獲得,教師及時肯定,學生會喜形于色,再苦也樂于學。比如查字典,過去不被重視,高年級學生都不愿意帶字典?,F在低年級學生查出味兒來了,有的孩子書包讓幾種字典塞的鼓鼓囊囊的,那么重,他還非背來背去不可,為啥?課堂上見到效果了??!
二、消除心理障礙,培養飽滿的情緒
飽滿的情緒是戰勝困難的力量。而學習者的“苦”感也與情緒相關。據調查,許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三種精神上的“苦衷”,因而產生了消極的情緒。第一種是作了努力卻達不到較高的要求,產生灰心式苦惱;第二種是自以為不錯,卻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充分肯定,產生了驕傲式苦惱;第三種是看見別人的成績超越自己,產生嫉妒式苦惱。提倡刻苦學習,就要解除上述三種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化苦惱為力量:克服急于求成情緒,堅定長期努力的信念;克服埋怨情緒,建立嚴格要求觀念;克服嫉妒心理,培養互助精神。
三、經受磨煉,培養三個“學會”,增強艱苦攻關的意念
三個“學會”,即學會經受困苦、學會經受磨煉、學會經受失敗。以上三個學會,第一條是就學習條件而言,第二條是就學習內容而言,第三條是就學習結果而言。從小就能經受學習上的“三遍苦”而不認為是苦,倒有甜味,還不算刻苦嗎?
四、針對個性差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我們經常遇到下面兩種錯誤的學習類型:暴露行為型:公然不完成作業。這類學生要針對其表現特征進行思想教育,如驕傲者消其傲氣,使他明白驕傲必敗。隱蔽行為型:表面上規規矩矩聽話,實則心猿意馬,抄襲作業,或者死作業照做,稍有難度就放棄。對這類學生首先要細致觀察,準確判斷,把智力性問題和品質性問題加以區分。確認是隱蔽型問題,要針對情況進行教育。
總而言之,通過語文教學,初步培養孩子們認真、刻苦的治學精神,形成良好的雛形,是必要而可行的。但對孩子們講刻苦,要求必須適度,提法上以“勤奮學習”為宜。要講究科學,講究教學藝術,重在啟發、感染和引導。那些以種種借口拼命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法,是完全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