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燕
人文關懷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習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系列講話都提到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關懷的必要性、途徑和方式,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一脈相承。
新疆高校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目標,以人文關懷為理念,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信任學生,在德智體教育的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人文關懷可以豐富和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基礎,鍛造大學生現代人格品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和諧心理、推進建設和諧校園,也是化解民族矛盾、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樹立個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巨大精神動力。
一、新疆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環境背景的特殊性
新疆的一些民族文化與鄰國相似,易受宗教方面影響。尤其是三股勢力一系列的暴恐活動呈現滲入新疆高校的傾向,威脅著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2.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1)族別多樣化。新疆高校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平均占比50%左右,南疆三地州高校中這一比重達到90%以上,且絕大多數為維吾爾族。
(2)文化背景多樣化。漢族學生以儒教文化為背景,少數民族學生以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為中心。表現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習俗、心理狀態等方面的差異,大大超過內地高校。這些差異容易導致學生之間出現摩擦和矛盾,甚至升級為沖突,影響學校的和諧穩定,產生被民族分裂勢力利用的危險。
(3)思想認識的民族化。新疆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都來自區域發展的“邊緣區”、民族分布的“集中區”。進入區域發展的“核心區”、民族分布的“邊緣區”,學生容易產生一系列的、與民族宗教相關的思想問題。
(4)少數民族貧困生比重較高。新疆高校家庭貧困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占全校貧困學生的比重為20%—30%,經濟上的貧困容易導致產生自卑心理,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如何幫助貧困學生克服這種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新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人文關懷特殊性缺失的表現
1.忽視情感教育
從工作實際情況看,特殊人文關懷的缺失表現在培養學生情感、熏陶人文精神和發掘人的價值等方面。學生情感得不到滿足、人文精神缺乏、價值得不到認可和體現,就會出現情緒低落、態度消極等明顯的負面表現。這既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也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忽視個人價值
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統一的。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就業困難時期,尤其在新疆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特殊的地方,社會和國家需求成為教育的標準,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迫于專業技能的弱勢,難于實現個體價值,暴露出人文關懷的缺失。
3.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容易被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大學生思想的特殊性缺乏嚴密的對接,不能滿足多民族大學生的需要,致使暴恐活動滲透高校大學生的事件頻發。
三、特殊的人文關懷體系的構建
針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構建和完善人文關懷體系。
1.完善人文關懷的工作理念
將真情相待、以情帶教、因材施教的人文關懷精神貫穿于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與學生真誠相待、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和氛圍,沖破文化隔閡、打開學生的心扉,實現師生情感互動,并且因材施教,最終實現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增強教育者人文關懷的能力
第一,具備親和力。只有這樣才能走進、貼近、了解不同文化傳統背景下的各族學生,滿足學生正當的需求。第二,具備增強情感能力。主動維護已建立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提供方式、途徑和空間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第三,充當“嚴父慈母”的雙重角色。既要從嚴要求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關愛學生的思想矛盾和生活中問題。
3.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于日常生活,不斷提高和完善職業幸福感標準
教育者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優秀品格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將職業幸福感標準定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精神世界的構建、自我價值的實現,強化人文關懷的精神。
4.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心理疏導工作是關鍵
心理疏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新疆高校的大學生因為文化差異、思想意識差異以及經濟發展的差距,在共同的生活、學習中會產生各種各樣問題。而人文關懷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緩解這些問題和困難,幫助大學生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狀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重新建構和不斷完善自己的三觀。
5.培養主體意識,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實現大學生主人翁精神,造就具有自主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和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隨著對口援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推進,新疆發展環境日新月異,需要大學生在逐漸紛繁復雜的環境中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自覺進行自我調控、提高自我修養,把社會公約作為自身能力的必備條件、自身發展的必要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