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隨著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在國家提倡基礎教育要減負的前提下,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并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已經成為課堂教學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也已成大勢所趨。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藝術》中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目前這種以老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制約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更影響了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順利推行。
為了適應當今我國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從根本上改革灌輸式的、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那么應如何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呢?
一、提前設計好課前任務
(一)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深淺、層次和結構關系到學習效果,對教學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等功能,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達到高效,突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
(二)了解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到底對什么感興趣,想學什么,能學什么,這是實現高效課堂最重要的一環。只有我們教師以一顆真誠的心去了解學生,從學生的特點、特長、優勢出發,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并重視聽取他們的意見,及時的給予學生鼓勵和贊美,學生才能在增強自我自信心的同時,積極地發揮課堂的主體性作用。
(三)課前課上緊密銜接,把學生課前任務作為課上教學任務的抓手
著名教授蘇步青曾說過“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業。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業”。 所以,課前任務的設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加強教師對課堂的預見性的同時,還要保證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很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并以此來促進學生優質高效地學習知識。
(四)允許學生犯錯,并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自我
“最好的獎勵不是變簡單,而是充滿挑戰”,要想成為有效教師,高效地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任何時候對待學生的錯誤都要寬容,要敢于放開學生去組織和發揮,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挑戰自我,從而盡早自己發現成功所必須的條件。
二、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形式
(一)提問
設計問題應做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注重趣味性;利于思考,富于啟迪,注重啟發性;強化“雙基”,突出重難點,注重導向性;鋪設“階梯”,逐步深入,注重層次性;強化思維,求異創新,注重創新性。
(二)頭腦風暴
教師在提出討論問題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并將內容記錄下來,在可以展示的地方反復篩選與整合。
(三)三分鐘紙上陳述,成對交流分享
讓學生在三分鐘內說明事件或闡述觀點,并尋找課堂搭檔,尋求問題解法,成對交流分享,以此來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
(四)無記分測驗
教師制定不具有威脅的學習目標,進行無記分測驗,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五)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對文本中某個情景中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學科知識向生活滲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三、采用輔助技巧,以達到高效
(一)提問
想要在課堂上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掌握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維,那就需要一定的提問技巧。教師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采用漏斗式、試探性、引導性、反問式提問,圍繞問題開展些有趣的活動,如設置一些思維游戲,讓學生自己想問題問別人,同時還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積極鼓勵學生鼓勵發言,注意不要過分強調標準答案。
(二)傾聽
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聽,而是用全部心身投入到說話者的話語情境中,只有我們拿出真誠,謙和平等的耐心傾聽,才能理解學生言語信息的意義,又能理解學生手勢、體態、表情、眼神等非言語信息的含義。
(三)回應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學會智慧的回應學生,在學生陳述觀點的時候,盡可能地保持沉默,不去打斷學生發言,在適當的時間給予適當的回應。
(四)觀察指導,適時干預
在學生展示及點評過程中,常常存在關鍵節點上的忽視和疑惑。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仔細觀察,并對學生思維及知識的關鍵節點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引,以期取得必要過程的突破和結果的實現。
(五)鼓勵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中,激勵性語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更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老師的表揚和贊美,能使學生進入一種豁然開朗、積極向上的狀態,并最終化作積極行為的結果。因此,老師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習成績等作出客觀的評價,既可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深入貫徹高效課堂采用的新理念,才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灌輸——接受”的基本模式,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高效地發揮課堂教學與實踐中的主體性作用。
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所以,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不斷地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