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它不僅起著鞏固和加深理解基礎知識的重要作用,還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發展學生智力的主要內容,它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多少年來,小學廣大教師都費了很大力氣,占用了大量時間,但是小學生仍然對應用題感到迷惑和恐懼,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總不夠理想。如何提高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教會學生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弄清應用題的事理;教給學生一定解題思維方法。
一、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及其他學科的實際問題
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利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根據題目中所提供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的過程。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解答應用題,簡直就成為無米之炊。
那么什么是基礎知識?所謂的基礎知識,就是數學科學的初步知識,而不是數學科學的邏輯基礎。它是進一步學習各門數學理論課程,學習相鄰學科,參加生產勞動及實際工作所必備的、最初步的、最基本的知識。除包括在各門課程的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等外,還包括由這些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
數學基礎知識無處不用。在小學生數學競賽題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含有對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的數量關系的題目,因而阻礙了他們的思維,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所以在做這一類型應用題之前,有必要知道有關的一些數學基礎知識。
二、弄清應用題的事理
有些應用題的情況比較復雜,條件也比較間接,這就需要認真審題,弄清題目的事理和語言含義。例如,中山小學學生利用節假日為一豬場割草,5個人3小時割草70.5千克。照這樣計算,48個人同樣的時間割草多少千克?
做應用題時,不能用眼睛大致瞟一下,便用筆隨便寫出一個算式,而應該認真審題。審題,就是通過認真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弄清題目中的關鍵句和重點詞語,用彩色筆描劃出來,以便加深對題目的理解、掌握和解答。
在這一題中,已知條件有:5個人3小時割草70.5千克。48個人同樣的時間,關鍵句是:“照這樣計算”,它是什么意思?重點詞語:“同樣的時間”,它究竟是多長時間?所求問題是:一共割草多少千克。知道了這些信息,就可以列式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很重要
最基本的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思維方法。
1.分析法
從命題的結論出發,逐步尋求使結論成立的充分條件,一直到已知條件或某個已知事實為之,從而斷言結論的正確。分析法是“執果索因”,它的思路是:“結論←充分條件A←充分條件B←……←已知條件”。
2.綜合法
從已知條件或某個已知事實出發,運用定義、公理、公式、法則、定理,通過一系列可靠的推理得出所需結論的方法。綜合法是:“由因導果”,其思路是:“已知條件→必要條件→必要條件→……→結論”。
問題分析時用分析法,即逆向思維,在列式解答是常用順推方法。這兩種方法就是解答應用題的基本功。它要求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切實掌握,但是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其他的思維方法:假設法、反證法、特殊值法、圖象法、平移法等,幫助學生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來克服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心理障礙。為了便于學生靈活掌握應用題的解答,對于有些思考性較強的題目,需要在假設的基礎上對多種可能進行充分的討論,再通過驗證,方能得出正確的結果。下面舉例說明:
例如,某學校在操場植樹,男教師、女教師都要參加,并且 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各帶一名班干部參加。男教師每人種13棵樹,女教師每人種10棵樹,班干部每人種6棵樹,他們共種216棵樹,那么女教師有多少人?
①假設
假設男教師有A人,女教師有B人,根據題意可知,學生班干部是(A+B)× ,種樹的棵樹是:6×(A+B)× ,
有下面等式存在;13A+10B+6(A+B)× =216
整理得: 5A+6B=72
②討論
因為上式中4B為偶數,只有偶數+偶數=偶數,所以5A應為偶數,要使5A為偶數,則A必為偶數,這樣5A的積的個位數就一定為0 ,進一步推知4B的個位數一定為2,而只有4×3和4×8的積的個位數才能是2,所以B或是3或是8,這有兩種可能:
當B=3時A=(72-4×3)÷5=12
當B=8時A=(72-4×8)÷5=8
③驗證
驗證①:因為 的教師帶一名學生干部,所以教師總數一定能被3整除,顯然12+3=15,15能被3整除,只有男教師為12人,女教師為3人,才能符合題意要求。驗證②:若教師總數為15人,則學生干部為15× =5人,根據種樹棵數的不同情況去計算:
13×12+10×3+6×5=216(棵)與題意相符。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就要改進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切實學好并掌握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學會審題,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并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一切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