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茂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以引起學生一定的心態和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就教學容量來說,總是有限的。但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藝術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
一、觀看音像,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都已經證明:學生帶著興奮感去學習,不僅可以使其產生較強的記憶力,而且還能活躍人的思維,發揮人的智力和潛能。如語文教材中的寫景散文,學生僅憑想象,有時體味不到其中的真諦。作為教師就有責任編制一些“教學軟件”,設計信息交流的藝術橋梁,寓教于音像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功能,讓學生真正體味出散文的自然美與人情美。
我在教學《校園交響詩》一文前,剪輯了一些關于“蜂巢”“鳥島”“花瓣”“噴泉”“樹根”之類的錄像片,配上優美的音樂和朗讀,做成課件。教學中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如臨其境,真切感受到小學生活的生機盎然與絢麗多姿,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就會帶著一種愉悅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不但能感受回憶小學生活的多姿多彩,而且體會出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意。一節課結束,學生輕松愉快地把握了文章主旨,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課文。
二、跳出課堂,展示自我,創設合作交流情境
小學語文課里有不少文章是蘊含著深情厚誼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含的深情?這時候教師就要跳出課堂,把課文與生活相聯系起來。比如,在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考慮到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對母親較有感情,卻對父親頗多怨言,比較難以理解課文里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他們自己的父親,然后講述了我父親和我的小故事。通過我這個故事,學生們很快挖掘出父親對自己的愛是深沉的。我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會。
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合作交流情境,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及健康個性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情境,讓他們在寬松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學習;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展示才能的平臺,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情境中張揚個性。如在教學《自相矛盾》這一課時,因為全文就一段話,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比較這段楚人說的話的異同點,然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合作能力,也進一步加強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音樂、激情的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
從表面上看,音樂與語文課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音樂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能給人以豐富的的美感,往往令人心馳神往。音樂以特有的旋律、節奏打動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內心的感情共鳴,課堂上選用音樂,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渲染出一種良好的氛圍。如教學《怒吼吧!黃河》,播放《黃河大合唱》;教學《秋天的懷念》,播放《母親》。這些歌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容易讓他們感悟課文的內容。
語文教師應該不斷訓練自己的朗讀能力,不斷提高授課水平,把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激情蕩漾,讓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從而走進文學,愛好文學。我在教詩歌或抒情散文時,總是在課前反復朗讀或背誦課文,配上音樂用激情的朗讀或背誦來感染學生。如教《山海關》時,我在纏綿悱惻的二胡曲《江河水》的音樂背景中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到了兵荒馬亂的年代,去體會那種“干戈擾攘、征戰頻仍”的歲月生活況味。這種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發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對他們情感能力的養成起著有效的刺激和催生作用。平時由于我配上音樂的范讀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有感情了。
四、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表演情境
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一種表演情境,能讓學生主動而迅速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我請幾位學生到講臺現場給全班同學表演秦王騙璧的動作,藺相如機智的樣子,廉頗不服氣的神態,從而調節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進入課文的角色中去。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做出兩小兒的譏笑、孔子的無可奈何等表情。通過這樣的表情教學,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把課文中的文字變成可見的情景表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運用競賽手段,激發學生的競賽熱情
一般學生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渴望表現自己。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在課堂上引入競賽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學習法,利用課文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學生在這種緊張的情境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親和力的過程。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力求創設與課文基調相一致的情境,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奠定感情基調,通過動情的體驗,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當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就會帶著一種對于“美”的憧憬、急于領略美景的期待以及對新知識的渴望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主動去采擷珠寶。這樣,語文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實實在在的參與,就沒有扎扎實實的知識,更不會獲得相應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重點難點,找準“支點”,創設最佳的情境,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真正發揮情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