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其中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意識與效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在形式上具有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征,是新課程實現學習方式的著力點。在新課改中,我為實施素質教育,為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注意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覺得合作學習具有較強的優勢,能使全體學生共同提高、全面發展。下面,我淺談我的幾點做法與思考。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思想指導行為。作為一名教師,應切實地轉變自身的觀念,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自由、民主、合諧的課堂環境。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積極思考,樂于發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形成開放的課堂,使課堂充潢滿活力。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尊嚴、權利,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平等相處。還要看到學生是身心尚未成熟的人,具有個體差異,他們正處于發展中,可塑性強,需要教師正確對待,面向全體積極引導。
二、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教師要認識到合作學習小組不是單純的交友小組或是娛樂小組 ,而是一個為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群體。我們可以根據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能力、性格、性別、氣質、學習成績等方面,有意識地將班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力角做到優化組合,使組與組之間實力相當,小組內又存在差異(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目的是使學生們在合作過程中實現組內合作、組與組之間競爭。小組人數一般可以為4至6人,并進行分工:選一人做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參與討論,維持合作學習的紀律,并小結本組討論的結果,組長也可輪換。此外,還要選好記錄員、報告員等。記錄員主要負責記錄本組討論的結果,報告員主要負責將本組討論的結果向向全班匯報。上述角色也可輪換,這樣可使小組內人員都得到鍛煉、提升。
三、培養學生廣泛參與的意識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具有廣泛參與的意識,這事關合作學習的效果。要使學生知道:對許多知識的討論、取得成果,都需要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努力,需要共同參與;參與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親身經歷、一種收獲;集體的榮譽與個體的努力密不可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最容易出現一轟而上、嘰嘰喳喳的現象,乍看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參與討論,很是活躍,其實不乏逢場作戲、人云亦云的。之所以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是一些學生不知道或不愿意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對此,我們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參與意識的培養和指導。力爭使各小組內:學困生愿意參與,中等生樂意參與,優等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愉悅。
四、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技能的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人際交往技能主要包括語言能力及傾聽能力兩個方面。在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多數情況下體現在用語言交流,小組內的成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注意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發言時,常以“我”而不是“我們” 來表達,或是口語過多,表達不規范、缺少邏輯性等。這些都與缺乏交往技能有關。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應持之以恒,開始可讓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等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較清楚地表述問題后,再讓他(他們)用具有嚴密性、邏輯性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
五、精選合作學習的內容
我們應明確,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不可運用過濫。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采用合作學習這個方式。我認為通常情況下,比較簡單的學習任務,采用個人獨立自學或進行全班教學即可。綜合性的、較復雜的學習內容或教師提出富有挑戰情的問題,可選作合作學習的內容。因為這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靠個人能力難以完成。
六、在合作學習中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合作學生應當建立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要參加討論、研究,必須有自己的見解和已有知識能力作為前提,學生個人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無法由他人代替的。只有當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時進行小組合作,才會出現頓悟的效果;學生才可能出現有話可說、各抒己見的局面。因此,合作學習與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密不可分,合作學習一旦失去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這個基礎,便成為“緣木求魚”。合作學習的順利完成是小組各成員智慧的結晶。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
七、對小組合作學習,實行激勵性的評價
我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把學生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為小組小組之間的競爭,以小組學習的過程及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評價內容主要是: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參與程度、學習效果等方面。評價主體是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小組間互評相結合。評價的對象為:評同學、評自己等。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在“合作”中達標。另外,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時候還要注意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這事關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教師要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
在新一輪課改洪流中,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討關于培養合作學習方面行之有的效的途徑和方法,鍥而不舍地做到與課改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