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彥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海德格爾也曾說人類的心靈寄寓和棲居語言中,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工具和載體。可見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與學生的心靈的交匯的工具。
在教學的實踐中,除了要有傳道授業(yè)的知識和心態(tài),還要講究技巧和方法,不同老師的講述同樣的內容,有的寥寥數(shù)語 ,就能讓學生心神領會,舉一反三把自己掌握的最深奧的專業(yè)知識用最淺顯的語言表述的一清二楚;有的洋洋洋萬語,詞不達意,讓學生一頭霧水,懵懵懂懂,不得要領,功虧一簣。時下許多課件,名師講堂已資源共享,然而效果卻千差萬別,由此可見老師的語言表述不僅僅是修辭學的問題,一個技能性的問題更是跟他的思想、知識和經(jīng)驗等因素密切相關,它涉及教師在表述中用一套什么什么的語言----精確的程度,感情色彩,審美情趣。因此教師必須博覽群書,隨時收拾 盤點自己語言的特色,錘煉語言,鍛煉思想,追求表達的獨特和精致,叔本華說,只有不清晰的思想,才會用晦澀難明的文字來表達,也就是思想與表達不一致。語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暢,語言的優(yōu)美源于思想的精致,相反,語言的蒼白,表達的是詞不達意 ,語無倫次,似是而非。 《學記》也指明,教師要善于運用簡明扼要的敘述與恰當?shù)谋扔鳎箤W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語言是智慧的外衣,思想是智慧的內核,作為教師首先應定期檢索思想刷新內核,從而確保教學語言的更新更好的傳言達意。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很高,教案很好,可課堂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不能“言為心聲”。 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呢?基本而言,教育語言首先要達到幾點基本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 、干凈利索 、簡煉規(guī)范;2.詞句邏輯性強,有的放矢;3.語言變化有致,情緒飽滿豐富而不夸張,創(chuàng)意幽默,有針對性的在教育過程中因人施言,因事施言,因時施言,因地施言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時尚文化,靈活的運用時尚語言,流行的廣告語,往往一句流行的話語,一句幽默的表達,一個風趣的故事,無疑會給教學增添無盡的趣味。4.誘導性,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深入淺出,淺入淺出,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5.感染性,即動之以情,以熾熱豐富的語言特色及情感打動學生,感染情懷。我國古代著名著作《學記》中有“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明確提出了作為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語言,打造自己的語言特色。做到感人心者先乎于情6、說理性,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生活話、具體化,把學生放在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位置,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生,應需要而變,讓課堂煥發(fā)出無限生機。
教師駕馭語言的能力是一種心靈的力量,同時也蘊涵著相當豐富的教育智慧。所以教學語言的藝術是教學智慧的外衣。作為教師必需把自己語言的外衣 裝扮得多姿多彩, 動人人心魄,方能吸引學生。俗話說:從血管里噴出的是血,從噴泉里噴出來的是水。在教學中,花一分心血,便有一分收獲。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逐漸走向完善,走向成功,而教學語言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藝術,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