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圖像教學一直以來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我統計了來自2011---2017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試卷選擇題部分所用到的圖像數量:2011年7道;2012年5道;2013年6道;2014年7道;2015年4道;2016年7道;2017年6道。可以說,源于對高考題的反思,我認為圖像教學對于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空間概念顯得極為重要,特別是面對2017年9月北京市將要開始實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課標也修訂為新的地理課標的背景前提下,時下國家大力倡導地理核心素養(核心的觀念、基本思維方法、基本認知方法、特有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在今后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圖像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大腦中的地理空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眾所周知,空間概念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圖像教學則是構建地理空間概念的最佳方式。廣義上圖像就是具有視覺效果的畫面,它包括:紙介質的、底片或照片上的、電視、投影儀或計算機屏幕上的。它的功能不僅能顯示地理事物的形象,同時能顯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圖像的類型分為地圖、照片與繪圖、示意圖、統計圖表、板圖、動畫和視頻。圖像使用的原則:盡可能使用切合學生、教師課堂需要,將景觀照片、統計圖表與地圖組合起來使用。而我們平時在高考題中看到的圖像往往是從教材、地圖冊、網絡等媒體上獲得的經典圖像,經過適當技術加工,轉換成學生大腦中呈現的心理地圖。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的空間概念的形成也是一個從小學到高中發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數學教材中的位置、認識圖形(人教版數學教材)開始,到三年級數學教材中方向,再到四年級圖形運動、觀察物體;五年級數學教材中第一次出現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六年級數學教材中出項了比例尺和方向。初一開始接觸地理學科,學會開始用經緯度描述一個地理事物所在的準確位置,而到了高中數學開始學習橢圓的概念和球的概念。最終一個學生從最初的一個維度的簡單排序到二維地理坐標的建立再到三維空間結構、空間運動的形成,最終到四維的空間演化的確立。這個空間概念的逐步形成恰好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圖像教學逐步實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圖像的觀察、想象、思維、記憶,最后落實于大腦中的心理地圖。這個心理地圖是評價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及其發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形成和運用自己大腦中形成的心理地圖。其實,每個學生大腦中都能構建自己的心理地圖,它就是將各類地理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形成一個有邏輯關系的整體,再配合平時所學的基本知識,通過大腦中對這些信號的綜合加工,最終學生的大腦中會以知識思維導圖或知識鏈條的形式呈現出來。
通過圖像教學進而引發學生大腦中形成心理地圖最終形成空間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體現很明顯,下面我就以我最近一年來在高一年級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圖像教學進而構建學生地理空間概念的做法談一談自己的具體體會。
以高一地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節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為例介紹一下我的具體做法。因為這一章這一節中是最能體現地理空間概念形成的教學內容,而且一直以來被學生認為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比較難學,不容易在大腦中形成便于識記的心理地圖。
我一直就想攻克這個教學難點,就一直嘗試借助圖像教學這個工具來幫助學生建立大氣分層、天氣系統、大氣熱狀況、熱力環流、大氣環流、季風環流,三圈環流,直至最后引起的天氣變化、氣候變化,最終分析出世界的氣候分布規律。我采取的具體做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每節課都帶領學生繪制相關板圖,如大氣的垂直分層圖、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鋒面氣旋示意圖、大氣的受熱過程圖、熱力環流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環流圖、三圈環流圖、季風環流圖等一系列地圖圖像的繪制,一邊帶領學生繪制還一邊講解它們的空間結構、空間差異、空間運動以及空間演化的不同,同時因為繪制上述圖像僅能幫助學生建立二維的空間,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建立立體的三維甚至四維的地理空間,我同時選擇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從空間的不同視角、空間運動過程的變化來理解大氣運動在不同空間尺度的體現。根據平時考試和小測驗的數據反饋,這種做法能夠很好的體現圖像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空間概念。當然通過圖像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空間概念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是伴隨著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形成的,不僅僅是從地理課中獲取,還能從課外獲取,而且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也能獲取。但是地理學科在這方面體現的作用是尤為明顯的。這就需要在地理課上教師通過圖像教學幫助學生充實和完善地理空間概念,從而加固形成大腦中的心理地圖。
總之,空間能力的培養是地理教學過程中特有的優勢培養,地理學的價值就是從三維現實的區域空間角度來了解人類和自然環境的。而地理課程的核心概念就是地理空間概念的形成,通過圖像教學方式是形成地理空間概念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