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李益?高松?雷靜
摘要:現今高職教育面臨生源不足、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等諸多問題,通過反思我們的教育,結合當前時代特征、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對高職教育改革進行探討,提出若干建議。
作為高職院校一線教師,學生的狀態我們是再了解不過的!誠實的說,他們離我們的期望值還很遠,我們希望他們積極向上,熱愛學習,主動進步,善于思考……我們更希望培養出一個個獨立自主、品德高尚、能力突出、樂于奉獻……的人。這是對他們的期望,其實更是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基于這樣的期望,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鍛煉自己,學校從各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幫助督促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希望能更好的管理學生引導學生。然而現實是:老師們的努力教學只能利益少部分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大部分孩子們嚴重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部分學生完全沒有學習興趣,沉迷于網絡游戲視頻等。
期望和現實的矛盾引發了沖突。在課堂上,老師疲于監督學生,維持秩序,學生跟老師對立起來玩起了貓捉老鼠游戲,甚至有的完全不管不顧,視老師為無物;那些能夠服從管理聽課的學生也大多懶于思考,以完成作業為目的......被教育者幾乎沒有什么積極主動性,教育者和管理者淪為保姆,心力交瘁,被教育者還不買賬,這樣的教育有何意義?
這些矛盾和沖突可能不光是在高職院校存在,它們在中國許多其他的教育體系也在上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嘗試各種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改革。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意義何在?當前的教育現狀的原因為何?該如何改革才能改善或解決諸多的教育教學問題呢?
有些人認為教育是傳授知識,現在學校的教育主要是這種形式。可是這樣的形式下我們發現有諸多問題,如上文所述,孩子們不愛學習,逆反,品行不端等等,無論我們怎么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這些問題依然存在。很多教育者不禁反思,什么是教育?如果一種教育不被教育者所接受,那這種教育還有多大效果呢?
所有的教育應該都是讓被教育者更好,讓他們成長,讓他們能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難道不是了解被教育者的特點和需求嗎?當前的孩子們生于網絡時代,成長于信息化時代,他們習慣于通過網絡來了解這個世界,對信息也非常敏感。很明顯,單向的傳授知識的教育已不符合現代孩子們的特點,也無法滿足他們的教育成長需求。在信息越來越暢通的當今社會,固有的教學體系、教學計劃和方案已越來越無法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很多知識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老化或過時,自然無法吸引孩子們的興趣,相反日益豐富和與時俱進的網絡信息課程越來越為他們所青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堅持單向的知識傳授教育模式,勢必會逐漸陷入一廂情愿、難以為繼的尷尬和僵局,所以,我們是否該考慮一下,針對新時代孩子的特點,與時俱進,轉變職能和教育模式,也許進行這樣的嘗試才能徹底解決當前諸多的教育問題,實現教育的真正內涵和效果。
綜上所述,對高職教育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學校職能
使學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交流和碰撞各種想法、觀點,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使學生在這里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自由成長的地方。例如,在學校里可以設置很多休息區,討論區;提供專門的咨詢服務,如選課咨詢,學校資源咨詢、實習機會咨詢等。學生在這里更像是主人,被服務者,自我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在這里,講臺不是老師的特權,是所有人共享的平臺,每一個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知識、智慧、經歷和體驗的人都可以走上去,有點兒像一個開放的孕育未來的論壇。
二、提高選課自由度
學生們不愛學習,主要是因為不感興趣,何不開放所有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也可以自行開發或引入一些非常好的網絡課程供學生選修。對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提供資金、設置助教等,就如同很多名牌大學早就做到的那樣,學生們實在不敢興趣的或過時的課程就大膽取消,鼓勵老師去做別的嘗試和創新。
三、學校提供平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展示自己,張揚個性,學校可以提供多種平臺和機會來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比如設置校園新聞部、電視臺等等,讓學生來組織、來運營。
四、 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成立支持基金,評選委員會等
五、建立游學機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建立游學機制,組織學生外出游學,增進友誼,了解社會。
總之,學校由單一的知識傳授教育模式,轉變為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學校提供資源和多種支持的教育模式,由以管理者教育者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由權威模式,轉變為服務模式。
這個世界越來越開放,信息資源的獲取也越來越自由和平等,學校也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但學校仍然有許多的優勢,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集思廣益,讓學校成為一個讓孩子們充分自由成長的平臺,成為一個孕育優秀下一代接班人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