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薄罢Z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笨梢?,語文課程的本質是語言的學與用。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詩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本類型,具有豐富的語用價值,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深入挖掘經典古詩文的語用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一、品味用詞,學習準確表達
古詩文的用詞非常精準,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應努力引導學生抓住詩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反復推敲、理解,用心體會古詩文語言之無窮魅力。這樣,自然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誦讀詩句,然后引導學生走進詩句意境,分析表現手法,引導學生賞析傳神之字——“綠”,為何不換成“到”“過”等,通過討論、分析,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的“煉字”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準確表達。
二、品析文句,學習巧妙表達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語言的藝術”專題單元中的文言文,這是一篇充滿語言智慧的文言文。其中一處對話正是巧妙表達的范例——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苯處熗ㄟ^讓學生誦讀、比較、討論,引導學生體會孔君平和楊氏之子在對話中都拿對方的姓氏做文章的語言特點。在學生體會到妙處的基礎上,請一些學生當“張君平”“劉君平”“陳君平” ……再請一些學生當楊氏之子,進行有趣的課堂對話?!瓣惥健闭f:“此是君家果?!薄皸钍现印贝鹪唬骸拔绰勱惼な欠蜃蛹椅铩!傲壕健闭f:“此是君家果?!薄皸钍现印贝鹪唬骸拔绰劻荷绞欠蜃蛹疑??!包S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楊氏之子”答曰:“未聞黃鸝是夫子家鳥……在笑聲不斷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感受了語言的藝術。
三、感受意象,學習深刻表達
古詩文講究“立象”,詩人的情感要熔鑄在客觀事物形象中。當詩人對人生、對世界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時,總是要選取或創造最能傳情達意的意象。漂泊他鄉,張籍感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時,鐘聲就是孤獨的意象;悵然離別,張九齡吟誦:“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這里,明月即是思念的意象……因此,欣賞詩歌只有從意象的角度入手,才能充分了解意象的內涵和審美意味。也只有在充分了解意象的內涵和審美意味,才能更好地進行“語用”訓練。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品讀詩歌意象,理解意象之美,體會不同意象的作用,學習在語言實踐運用中根據自身情感意圖,選取不同意象,進行深刻表達。如何讓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意象呢?以《天凈沙·秋思》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問:“請學生自由讀這首元曲,想想曲中寫了哪些景物?” 第二問:“(出示古道的圖片)這就是當年的古道,你們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古道?” 第三問:“一個‘古字引起我們無限的聯想。而‘枯、老、昏、西、瘦這些詞會引起我們聯想到怎樣的意象?”第四問:“從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通過以上問題展開教學,首先把曲中的景物即意象找出來,繼而引導學生想象曲中所描述的整個畫面,最后從畫面的想象引向對詩人情感世界的聯想。層層推進,讓學生感受到詩人選取的意象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獨特效果。
在學生感受詩歌意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創作,在創作中引導學生領悟:在詩文創作中,作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感表達需要,選取不同的意象,這樣的表達就會更加深刻,更加打動人心。
四、關注留白,學習具體表達
留白,是詩詞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是構建詩詞靈空意境的必要手段。留白,給讀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足以奔馳的遼闊草原,也給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用實踐提供了巨大空間。教師要關注古詩文中的“留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習具體地表達。
如教學《秋思》時,教師可抓住“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一語言留白,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中寄信人和送信人的動作、神情,并結合自身生活經驗,想象他們當時的對話情景,進行語言描寫的訓練。
又如,王崧舟老師執教《長相思》時,抓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文中插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畫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想象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輾轉反側的畫面、抬頭望月的畫面……這就是在對學生進行動作描寫的訓練。
再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處景物描寫傳達的正是詩人心中無盡的惜別之情。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孟浩然走了,此時,李白站在長江邊上望著小船越行越遠,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他的心中都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想到了他們在一起飲酒作詩的情景;有的學生說,想到了孟浩然對李白噓寒問暖的情景;有的學生說,李白在心中默默祝福好友……入情入境的心理描寫訓練讓學生受益匪淺。
像這樣,抓住留白,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領會具體的表達離不開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大膽想象;具體的表達要求作者要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具體的表達更應該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細致描摹。讓學生從中掌握具體表達的諸多方法。
讓每個學生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也是有賴于語文實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潛心研讀文本,深入挖掘經典古詩文的語用點,使之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服務,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正所謂:識得語用東風面,發我詩文枝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