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在我們的教學管理中,只注重教學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和教師的“心理衛生”的問題長期存在,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
現代心理衛生中最受重視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心理衛生。因為,這個階段是奠定一個人個性發展的基礎時期。就學校來說,心理衛生不能僅僅局限于對青少年的指導,還必須從影響他們發展的人際關系、學校管理、教學管理、教師的言行舉止和課堂的教法、作業的適量和布置乃至教師和家長的溝通等等的一切方面來考慮。
那么,在教學管理方面,針對心理衛生我們應該研究哪些因素呢?一般認為,至少應必須研究三種心理衛生:第一,積極的建設性心理衛生,即既能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發展,并提高學習效率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學校本來的使命,又能積極塑造健康心理的心理衛生。第二,預防性心理衛生,即講究一定的策略,并依據策略積極防范問題行為的發生的心理衛生。第三,矯正性心理衛生,即一旦發生了問題,能直接加以處理或矯正的避免產生負面影響的心理衛生。
一、從積極性建設性心理衛生問題理論,探索學校的教學實踐活動應當注意的若干問題
眾所周知,學校中最基本、最大量的活動是教學活動。而教學活動是由教材、教師、學生三個因素構成的。教師以教材和媒介直接地作用與學生,我們把這種教學活動的過程叫做“教學三角形”。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
(一)課程與心理衛生
學校的課程等硬軟件是制約學生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能否產生心理衛生問題的關鍵。好教師、好教法、好環境、好設施,其中一切條件的關鍵是課程構成的適當與否。教師的協作,課程實施中學校環境的整頓,課程進進行中教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硬件的配置,布置作業方法與量的適當,都是伴隨著課程標準而產生的。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課程編制必須考慮這樣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范圍”,即在學校生活這個特定的環境內,如何向學生提供教育上所必需的教學內容,亦即決定要學哪些必要的知識、技能、思想和習慣。二是“系列”,就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邏輯系列和心理系列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后,倘若某一個課題內容的順序出現“時序”不當,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也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學生發展過程的研究。
(二)學生個體的心理衛生
掌握學生的能力、興趣、能力傾向、生活和學習環境等實況,是提高學習效率所必須的。這也是有計劃地維持和推進心理健康的基礎。否則,就不能正確了解和評價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習環境的特點,不僅有礙于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陷于不健全的精神狀態。但是,學生的個性性格、家庭環境之類的實際,不像智力、學習可以通過測驗予以客觀的測量,是難以把握的。這方面的問題非常多,比如:教學內容過多過深,教法不適當,教師行為、語氣不適當,教室環境、課堂氣氛不適當等等,都會導致學生作業負擔過重,使學生失去信心,引起基礎學力不足和低落,導致“心理不健康”學生的存在。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施教;第二,發現每個學生的特殊興趣和能力特點,“因材施教”,使其特殊性得以發展,盡量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增強學習的自信;第三,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和能力傾向,使之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集體中的作用與責任,并設法為其提供施展才干的機會;第四,盡量使每個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避免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偏頗的學習安排。總之,學生的思想、性格、興趣、能力和生活因人而異,我們應按個性特點研究之,要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
(三)教師的心理衛生
只注重學生的心理衛生而不注重教師的心理衛生是錯誤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地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有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絕不比生理健康問題少。如:鬧情緒;動肝火;打罵體罰學生;公事私事不分;不能合理完成任務;只求物質享受,不求奉獻;只談待遇,不思進取;只追求個人利益,不追求集體榮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得過且過;媚顏奉承;打小報告,鬧不團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當面做人,背后做鬼;教師晉級過程中出現的負面現象等等。要保持并增進教師的心理健康,除了改善教師的物質的、政治的待遇和改進學校的教學條件之外,堅持不懈的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根本的對策。
二、從預防和矯正心理衛生問題理論,初探教學活動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心理衛生問題,有其產生的原因和背景,無論是何種原因產生的,其中大多可追根索源,是可以預防的。
學習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顧及學習者的身心條件,以提高學習效率。這就是所謂的學習心理衛生。在這種問題里,一個人的情緒,生理上的缺陷等等,都是應當考慮的問題。巴班斯基認為,內因是學生身心發展上的障礙,是知識、技能、熟練的不足。外因:第一,是教學上的缺陷,包括教學及教育工作的缺陷;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物質基礎的缺陷;教師教育方法的缺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第二,其他一些缺陷。如學校環境影響到學生的精神、學力;教師的某一次表揚或批評影響到學生的向心力或背叛;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不公正導致學生心理偏頗、過激或畸形;課外作業布置得過多影響到學生的精力和持久力;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影響到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好惡;學生生病、曠課,引起知識上的脫節,導致興趣的喪失等。各類原因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總之,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涉及到社會、學校、家庭的以學生為核心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所有因素,是一種“綜合問題”。本文主要是從教學管理的角度論述的,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而要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還需要全社會在校內外軟硬環境方面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