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放手讓學生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如下的嘗試與探索。
一、做好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語文自學的基礎
(一)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小學生必須培養閱讀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有語文閱讀的動力,而有了動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閱讀的能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手段和方式。
一是做好閱讀準備工作,調動興趣。在閱讀開始前,如果教師能夠增加些對課文背景或相關知識的趣味性講解,那么就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充滿期待,在懷著興趣的情況下,閱讀的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比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入手,聯系課文的內容,引發對課文學習和積極性。
二是注重采用現代化設備,增加閱讀趣味性。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要充分利用投影、視頻播放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制作些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和視聽資料,圖文并茂,聲色具備,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加深對課文的記憶。有了興趣,閱讀學習過程就不會那么枯燥,不會成為一種負擔閱讀的過程會使學生興致盎然,成為一種享受。
三是靈活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興趣。在學生閱讀時,可以組織一些情境表演,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一方面培養了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另外,注重課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學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鳴的好方式。通過有吸引課件的播放,將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使學生情緒受到感染,能夠激發起閱讀的興趣。
(二)積極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的自主性
閱讀自主性的培養是提高閱讀水平的關鍵。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擁有自主意識,才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開動學生腦筋,從而培養學生自辯、自治、自學的能力,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具體來說,引導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包括培養自主意識和傳授自主閱讀方法。
一是建立學生獨立閱讀的自信心,增強自主意識。二是注重教授閱讀的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有許多種,比如,老師可以調動學生全方位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在閱讀中手、眼、口并用,在獨立閱讀中帶著問題讀課文,將有疑問的用筆劃下來。
(三)改善閱讀水平評價標準
傳統教學對閱讀評價偏向以課本知識為標準,往往偏重生字詞及段落記憶以及課文熟練,很少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所以,對于語文閱讀能力的評價方式需要改革,要鼓勵創新、鼓勵想象力。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是自主學好語文的體現。在教學中,老師應當注重課堂與課外的結合,尤其是課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同時,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知識的涉獵。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同時完善閱讀水平評價標準。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為老師,需要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開創新思維并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善用啟發式教學,是激活學生語文自學興趣的條件
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將學習由一件苦惱的事轉化成快樂的事。激活學生語文自學興趣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讓學生自講自練。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低年級多采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采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三、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系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四)閱讀后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五)勤于動筆的習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于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于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六)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后,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至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