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莧
我們教師被社會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校工作中應完成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給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因此我們應將德育視為最重要的素質教育,把德育寓于教學活動中,努力達到數學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一、培養誠實認真的品格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既要創設寬松的意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還要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的嚴謹性。數學是最講究真實的一門學科,面對數學容不得半點虛假。在數學討論和研究中,一切結論都必須有根據,必須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和驗證。在計算推理和證明過程中不能有半點差錯或疏忽,不然會出現“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大錯。學生們對數學討論產生了這種認識,平時的數學討論就更加激烈,經過激烈的爭論,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受到數學熏陶,逐步增強認識真理的能力。對虛偽和假象就不會輕易放過。由此也就達到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堅持真理,有錯就改的品質之目的。
二、培養整體,優化意識
要解決數學問題必須從已知到結論全部地考慮問題,分清各方面的相互聯系,由此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從全局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從而把握住全局與局部之間的聯系,只有弄清事物各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位置,才能了解事物全貌,所以教學活動中全面分析數學問題是很重要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在數學教育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對學生以后走向社會,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由于數學中經常討論到最大值,最小值,最佳解題對策,最優解答方法等問題,因此,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從事物發展的眾多的可能性中尋找最優的可能性的習慣,并懂得研究事物向最優化方向發展的條件,和提高努力去創造而不是坐等的認識的重要教育過程。所以數學教學也是學生以后走向社會面對21世紀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各項工作最優化的組合,最優化的對策,最優化的方案等必有的重要過程。使他們成為祖國最優化思想的共鳴,將把祖國建設更加美好。
三、發掘潛力,發展個性
小學的教師肩負著既教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完成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條有效途徑。各學科要各顯神通,讓德育進課堂形成大氣候。“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我們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每個人都有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其實每個學生也都藴藏一定的潛在能力,這就靠我們教師去引發,挖掘,培養與發展。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說得對: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良好環境的條件,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要,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幾乎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表現出他們良好的創新性。例如:教師授課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分層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等多種有機教學形式,進行“差異教學”有利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個性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把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獲得創新發展。“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
四、培養頑強的意志與毅力
在基礎教育中,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一特點給學生學習數學造成一定困難。同時數學知識又有很強的系統性,一環緊扣一環,只要有一環脫節,很難繼續學習下去。因此我們面對這些困難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數學這門學科。沒有困難問題也就不存在。如果學生在學校不能有機會嘗盡想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他的學生生活也毫無意義,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刻苦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是能克服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及,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以頑強的意志努力掌握數學這門學科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自身的科學力量。
五、陶冶愛美的思想情操
美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美以輔德,德以促美。實施美育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數學學科具有簡單美,和諧美,奇異美的特征。數學美除表現在他新穎的圖形,圓滑的曲線,嚴格的語音,特有的符號,對稱的關系,還深深地藴藏在數學對象的相互聯系之中,數學方法的共同之中。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感受到這些美的特征。讓他們在概念的理解,法則、推理和判斷公式的運用中享受到數學美的意境。
傳統的數學教學只注意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數學美的發掘與欣賞,所以顯得枯燥無味。其實數學美是一種真實的美。在形式上是抽象思想與審美意識交融的產物。現在實施素質教育,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數學美感直覺,引導他們去發現美,鑒賞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愛美的思想情操。
總之,只要教師擁有一顆愛生的心,一雙智慧的銳眼,一對不停的“鐵蹄”,一張和風細雨的嘴。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德育觀念,通過數學課堂教學,也能把德育融于生活,滲透課內課外,因材施教,將德育寓于數學教學之中,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人才,使他們具有二十一世紀社會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維與行為方式,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