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如果教學能夠按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和實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學生獲得“原則上為新的東西”,從而使教學不僅僅是跟隨學生已有的發展成果,也不是對學生的簡單機械灌輸,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學與學生發展之間的橋梁。認知機構體系分為“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心理學上認為人們對問題的認識過程就是這三個區相互轉化遷移的過程。其流程是:“未知”——“已知”——“最近發展區”——“已知”,然后實現個體認知結構的質變升級的一個過程。
教學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式的對話,課堂提問、答問更是這種對話式教學的載體。要體現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教師就要抓住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抓住高中數學學科本身的學科文化特質,利用知識遷移轉化的規律,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認知結構體系,多層次、多方位地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提問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對于提問目標的設定,應該是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我們這里提出的目的目標,不應該只是課堂上所要達到的課程內容目標。而應該是每一個提問的行為是基于學生怎樣的實際情況而提出,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1.提問項目選擇要從其能力情況入手
找到在不需要任何輔助的情況下,都能完成的項目。高于學生目前發展的教學目標或者與學生目前發展相等的教學目標是沒有意義的。如:我們講授圓錐曲線的內容時,知道學生在認知結構上對直線的性質、三角形性質等“已知區”的事實,在此事實上作出提問,引導學生聯系性地在“已知區”向“最近發展區”過度。
2.提問目標要比學生現有的能力高一點
學生中途遇到困難,無法獨立完成時,教師應該建橋搭架、給予幫助,輔助其完成提問項目。
教師提問給予學生思維的時間過短,著急,出現過度輔助,在學生還沒有實現充分思維的情況下,急于把思維或者結果提前告訴學生,其造成的結果是中途終止了學生的主動思維,思維前置,實現不了學生從“已知區”到“最近發展區”聯系性過度,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實現不了學生知識在根本上的增長。有效的提問是在學生思考問題過程中遇到思維困難時,教師給予旁敲側擊、給予適度的思維引導,才可以幫助學生的思維健康地實現質變升華,完成知識結構的遷移和擴張。
二、回顧性提問,目的指向“已知區”
回顧性提問針對認知水平中的“已知區”,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和復習數學原理和數學技能,為接近“最近發展區”做好準備。提問時,引導學生用準確、簡明、完整的語言,對主要定理和概念進行回憶,概括出算法和算理。例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掌握概念1和概念2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原理的條件和結論是什么?條件和結論之間是充分必要關系嗎?證明定理的思路怎樣?其主要用途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有助于學生自己總結解題規律,從而進行數學學習技能的內化和吸收。
三、引導性提問,讓“已知區”遷移至“最近發展區”
引導性提問是 “從未知走向已知”的關鍵。課堂提問不宜過多地停留在“已知區”,問題太易會使得學生覺得缺乏挑戰性,喪失探究未知的熱情;問題太難則會使得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保護經久不熄的探索心理。教師應該在“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上設問,這樣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完善,最終使得學生認知結構中“最近發展區”升華到“已知區”。例如:在新授課極坐標的課堂上,求解軌跡的極坐標方程。不要一開始就提問軌跡的極坐標方程應該如何求解?可以先提問平面直角坐標系下的軌跡方程如何求解?求解的步驟、方法如何?平面直角坐標系下的變量是(x,y),極坐標系下的坐標是什么?變量是什么?雖然變量換了,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最終引導出極坐下求解軌跡方程的方法。
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去看待提問的層次性
在課程研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三維目標中可謂重中之重。情感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的反應,主要指一個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緒體驗。態度,則是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傾向性。課堂提問,假如不講究問題的深度,沒有層次性,或者說提問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難度大,就激發不了學生的情感,不能讓學生感興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有后續的力量,就會抹殺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也導致學生在態度上失去了積極的思維態度,只有知識被灌輸到學生的認知結構里,這樣也給后面的學習帶來滯后的思維,在學生認知結構里造就了一個假性的“已知區”,給后續學習帶來隱患。
有層次的課堂提問,最終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也是有效課堂構成的重要因素。學到新的知識,在于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在于讓學生掌握探索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有層次的課堂提問,是學生學習進入良性循環的開始。良好的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思維的過程中找到更適合自己學習的思維方向和學習的方式,為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思維環境和可持續學習發展的通道。所以,提問,是個大學問,有層次的提問值得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 ,更值得我們在高中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實際應用,為我們的有效課堂提供更高效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