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廣
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重點講述人類、環境、發展的關系;以及如何解決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從而使經濟、社會、環境與資源協調發展,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的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科學。那么如何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將素質教育切入到傳統地理教育中,筆者以為有如下途徑和方法。
一、為人師者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是落實新課改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
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是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變革不只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要真正實現這場變革,教師教育觀念的革新是基本的切入點,教師要不斷的充實、提高和完善,不斷地提高的思想和業務素質,要根據時代的而發展,加強知識的推陳出新,不斷獲取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有正確的教育行動。那就要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切實走出名次、考分這種功利性的教學框框,不斷地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增加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的個性、靈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沉悶、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學氣氛變成學生獲取知識,啟迪智慧,開發潛能的五彩世界。
二、知識對接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改革是推進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環節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雖然不像“應試教育”那樣滿堂灌輸,死記硬背,但也不等于課外活動或第二課堂,而是要求學生首先具有文化科學知識素質,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必須重視課堂教學。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相互聯系,相互合作,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重在“導”,學生重在“演”。因此教師要改革那些“填鴨式”、“注入式”、“獨唱式”的做法。要充實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通過科學實用、生動有趣有教學內容和啟發、討論、模擬、辯論、等靈活教學方法,將死板的知識變成活的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吸引力,將學生學習負擔變成求知修德的樂趣,要通過教育的“導”,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愛思考、會思考、愛創造、會創造。
(二)使用好地理教材,選好教學內容,減輕學生負擔
教材是教學之本,課堂教學必須緊扣教材圍繞大綱。如果片面的求新求異,教學過程中狂轟濫炸,隨隨便便,學生會騰云駕霧,盲然無從,將達不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現行教材一是注重實用性,章節知識不強調系統性,一些偏深偏難的內容做了刪改或改為選學,降低了難度,聯系實際的內容有所增加,重點突出人類、環境、發展相互關系的內容;二是增添選學內容(選修三——旅游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六——環境保護)增加了教材的彈性和知識面,突出了實踐能力的訓練。三是教材輔助有地圖冊和填充圖冊。充分利用好這些教材內容,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訓練地理技能,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日趨現代化。地理教學再利用地圖、儀器、模型、標本、幻燈片等傳統教具的基礎上,發展很快。現在,音像材料、計算機軟件等現代教具走進了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形、聲、色并用,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轉變課堂氣氛,便于課堂增強記憶,拓寬視野,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高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減輕學生壓力和負擔,保護學生身心健康。
三、知識的擴展營——課外活動,可以不斷豐富和完善新課改理念下的地理素質教育體系
素質教育不等于課外活動,但課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由于課外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開放性和直觀性。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可以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科學文化水平,開發智力,培養創新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應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除教材安排的教具制作、地圖繪制、社會調查、問題研究等等外,還可開展科技制作、手抄報展覽、地理游藝晚會、地理科普知識講座、撰寫地理小論文等。這樣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聯系,不但可以豐富學習內容,鞏固基礎知識,鍛煉實踐能力,也能提高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個性和特長。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成績評價體系
成績評定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綜合考評與認定。素質教育要求成績評定不但要真實、準確、科學地反映學生的素質,而且更要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勵學生達到最高學習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既要評定學生的智力因素,即對地理知識感知、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的能力等,又要評定非智力因素,即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態度、習慣等,既要看成績,又要看到平時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
第二,靜態與動態結合,既要考查學生某一時間內,某一部分知識,某一次考試成績水平,又要考查整個學習過程發展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加強對考勤,課堂表現,作業狀況等平時表現的考評。
第三,定性與定量結合。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而新課改是這項措施的負載體,素質教育的推進速度和成效與課改的力度和執行狀況密切相關,它們對未來教育的指引和對國民素質的真正提高以及國家綜合實力的跨越式提高都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各個學科的共同努力,作為高中地理教學肩負著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我們應從現在的每一節課,每一個教育學生的細節入手,積極穩妥的把素質教育落實到高中新課改的地理教學中,為祖國的飛速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棟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