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華
我慶幸最早進入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民主衣袂飄飄,楚楚動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款款地向我走來。我激動地想,新課程真好。新課改有十四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就真的要停止呼吸了。可喜的是,我在教學中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和反思賦予自己在教研中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
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著,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語言
(一)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理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1.聽
大家對這些內容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聽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2.說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XX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再補充。
3.讀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說,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4.問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
有一個問題,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5.寫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干凈,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里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X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有納才能吐”,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XX同學從生活中找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是那么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問題全解決了”
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但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一節關于“魚”的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起來問:“老師,魚怎樣辯認公母呢?”教師先是一愣,但接著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細節,她說:“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連老師都沒想到,但我想魚的公母對研究魚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留作我們以后去做專門研究。這位同學善于思考,能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咱們接下去繼續討論……”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